美國新聞界最高殊榮普立茲獎(PulitzerPrize)周一公布。《衛報》及《華盛頓郵報》憑藉報道美國政府大規模監控計劃,奪得普立茲公共服務獎。評審讚揚有關報道掀起安全及私隱問題的重要討論,而向傳媒揭密的美國中情局前僱員斯諾登則稱,全賴記者毋懼威脅、勇敢報道,否則其努力將失去意義。不過有共和黨議員斥兩報向「敵人」披露國家機密,根本不應獲獎,反而應被控以間諜罪。
. h/ b) ~$ Z7 _; C6 Y3 ytvb now,tvbnow,bttvb普立茲公共服務獎旨在表揚藉着新聞資源,為公眾作出傑出貢獻的美國報章或新聞網站。《衛報》美國分社及《華盛頓郵報》去年利用斯諾登(Edward Snowden)提供的密件,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在國內外推行大規模秘密監控計劃,掀起全球風波,促使華府推動情報監控改革,以保障國民及外國公眾私隱,成為今年獎項得主。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c) M0 J+ |6 R/ N
評審讚揚《衛報》「揭露NSA大規模秘密監控,透過進取的報道,激發在安全及私隱問題上政府與公眾的關係的討論」,而《華盛頓郵報》「以權威及具洞察力的報道,協助公眾了解NSA的監控計劃在國家安全系統中的角色」。普立茲獎評審委員吉斯勒(Sig Gissler)稱,評審考慮了複雜因素,但強調獎項「並非着眼於斯諾登」。8 _5 h( j; y8 E8 F1 ^) C A
衛報總編:經歷令人心寒一年
# a, @2 j7 D+ E% G1 x% p4 @* d, K5.39.217.76《衛報》總編輯拉斯布里杰(Alan Rusbridger)聲明稱,經歷了「緊張、筋疲力盡,甚至令人心寒的一年」,獲獎令團隊的努力獲得肯定,感到非常自豪,特別感謝參與報道而遭受威脅的記者。《華盛頓郵報》總編輯巴倫(Martin Baron)稱,得獎報道披露了對美國國民憲法權利、以至對全球個人影響深遠的國家政策。他補充,如果沒斯諾登揭弊,公眾永遠不會知道美國為了國家權力,背離國民個人權利的程度有多大,亦不會有私隱與國安如何適當平衡的討論。- I% b( H5 K4 V0 t9 X! p" C
與五角大樓密件水門案報道同獎
0 {0 p+ B. U& ~7 Q斯諾登在《衛報》發表聲明,稱普立茲獎評審的決定「為所有相信公眾在政府中有一定角色的民眾辯護」。他說,全靠記者在面對諸如新聞資料遭強行破壞、濫用反恐法例等「超乎尋常恐嚇」之際,仍勇敢堅守崗位,才能讓世界得知這些極為重要的信息,「沒有這些報章的決心、熱忱與技巧,披露密件將成毫無意義的舉動」。5.39.217.763 X t9 h4 d8 h8 J9 T3 i
普立茲獎設立於1917年,過往曾有揭發政府醜聞的報道同獲公共服務獎,例如1972年《紐約時報》公開五角大樓密件、披露美國政府在越戰問題上說謊的報道,以及1973年《華盛頓郵報》針對水門事件的調查報道等。這些報道均與今次得獎的報道一樣,由政府員工披露密件揭發,而爆料人及報章亦同樣被指損害國家利益甚至叛國。' z6 U2 _ n( n0 Q1 s8 X4 c ]. H
共和黨議員斥兩報
: U+ V: b/ O' D+ K# B( [9 R k「應控間諜罪」
/ q! w. y2 A$ q( _: i0 U0 N美國眾議院國家安全委員、共和黨議員彼德.京(Peter King)批評,向披露機密資料、危害國安者頒發獎項非常可恥。他指斯諾登公開的資料讓敵人知道美國的能力及行動,破壞力極大,認為協助斯諾登爆料的新聞機構不應獲獎,反而應被控以間諜罪。
! v# r! q) g5 q, y% \: s+ htvb now,tvbnow,bttv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