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月19日電/受惠全球經濟復甦、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投資環境,本港富裕人士大幅增加。有調查顯示,雖然2013年本港百萬富翁人均擁有的資產數額下跌8%,至1,200萬港元,但百萬富翁人數卻達到73.2萬人的調查以來新高,同比升22%。不過,他們中的大多數都看淡本港樓市前景。有57%的百萬富翁預計今年本港樓價將下跌,較上年劇增30個百分點,而預計樓價會上升者僅16%,較上年大幅減少26個百分點。 " |/ T j: I1 b$ {
+ r! e, o4 Y% {2 s/ a! a
據文匯網報道,花旗銀行昨日發表《香港百萬富翁調查2013》報告,對擁有100萬港元或以上流動資產的人士的數目、財富比例和投資取向進行調查。報告顯示,整體而言,所有百萬富翁持有的各類資產中,物業所佔比例仍然最高,2013年的比例達77%,較2012年僅輕微下跌1個百分點,其中64%已供完按揭或全額付款。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g' o0 y0 _+ F" T* h; z0 \
" A& ?4 x Q: M. z3 S 僅16%料樓價會上升
: f" x: ]0 `' z* B/ J0 H/ L公仔箱論壇
; [8 x. T# _+ m/ U$ E6 h W7 r E* l5.39.217.76 雖然物業仍是富裕人士的主要資產,但過去一年中,在樓市“辛辣招”打擊下,本港樓市萎靡不振。調查指,過去一年中,只有12%富裕人士是通過售賣住宅物業新晉百萬富翁行列,而上年有關比例達到32%;有40%通過投資晉身百萬富翁,而2012年這個比例只是22%。
7 C- v$ ?( b4 G9 U1 m* y$ d公仔箱論壇" L7 I5 B& P% E' _+ R. n# n
對於今年的樓市前景,百萬富翁們也不看好。報告披露,有57%的百萬富翁預計今年本港樓價將下跌,而2012年持此觀點的只有27%;與此同時,預計樓價會上升者僅16%,而上年42%人士認為樓市會升,今年樓市“好友”大減26個百分點。
7 C( y/ @! I% l) G# b! |tvb now,tvbnow,bttvb
5 C w! d e( m; L! J2 j7 D' }2 Y$ H0 ?公仔箱論壇 調查又指,2013年有8%的百萬富翁買入物業,較2012年下跌一個百分點。買入物業的主因是“投資”,比例為57%,“自住”用途者為39%。對於“買樓意願”,持正面態度的百萬富翁為13%,負面態度者高達62%。花旗環球個人銀行服務香港區市務總監吳詩雅強調,“有意願”不代表一定會買樓,因為2012年表示“有意願”的比例為11%,而實際成交的比例僅8%,因此今年的最終成交數據完全有可能較13%低。
1 `5 S' I9 l' `1 k公仔箱論壇5 c: q9 t9 {" {# [2 G9 v/ ?
辣招令“炒樓”致富降
0 r- I0 A. f6 K" r4 `- y公仔箱論壇
" @1 x1 i3 |) |' w* D+ E7 v 報告披露,2013年買入住宅物業的富豪比例為5%,同比下跌4個百分點;而買入商業物業的比例為3%,增加了2個百分點。此外,當問及對未來24個月的樓市前景時,在本身沒有物業的富豪中,有88%希望樓價下跌;而在有物業的富豪中,也有56%希望樓價下跌。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z; z$ Y: s& y) G. X, o
; G8 ?/ r4 [% E6 A% Z#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表示,“投資”和“炒樓”向來是港人致富的兩大主要途徑,多年來一直“叮噹碼頭”,2013年靠“炒樓”致富者突然大跌,與香港政府推出的樓市“辣招”成功令炒樓大幅減少不無關係。根據政府公布的數據,去年的樓宇買賣數量大跌四成,令來自樓宇的收益也隨之減少。
/ x' [( Z! c) @' b6 Q! y( mtvb now,tvbnow,bttvb8 w k! X$ U) ~( ?7 y. a( t2 T
供應增樓價或跌一成
2 Z9 l: A6 q4 Wtvb now,tvbnow,bttvb
% G0 U* o, x, Z6 C( |: S公仔箱論壇 她指該行分析師普遍認為美國將於2015年中加息,屆時本港將會跟隨,令樓市受到壓力。預料今年全年本港樓價有可能下調10%,但與加息無關,主要是由於近年來樓價已經升至高位,加上市場供應增加,樓價從高位略有調整屬正常現象。
! ]- c7 D" X0 b( }! J0 O公仔箱論壇
% \1 ^, {% C) w' l7 h4 v 她認為,長遠而言仍會有不少港人熱衷於“買樓致富”,因為樓宇不僅可以自住,亦可用來投資和作為退休安排,是財富管理的其中一個重要選項,故相信市場對樓市仍會有需求。不過她拒絕評論今年是否入市的好時機,僅表示市民應視乎自身的負擔能力作出決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