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4-2-28 07:51 AM 編輯
' ]; ^1 v/ M2 d+ B6 o4 D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 now,tvbnow,bttvb( r, `3 ~, Y9 z* L) [
呂大樂﹕政府與激動分子的拉鋸狀態
( X0 |2 }5 |* D" O% y0 e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7 V( T/ A" l. n2 T0 n
tvb now,tvbnow,bttvb* ]& a& f) {* e) J' v2 s q, o
九七後歷屆特區政府均有同一項弱點,就是在面對一些政治上的小眾時,束手無策。這裏所指的小眾,是一些嘗試公開表達不一定很有代表性的意見,或以未受廣泛認同的方式來發表政治主張的小群體。一般而言,這些意見和行動會被視為較為偏激,以至在取得一定的新聞曝光率之後,往往無以為繼。但在過去10多年特區管治的政治環境裏,這類有異於主流的政治意見或行動,卻總是揮之不去,而特區政府亦難以找到有效的對付方法。究竟原因,特區政府處於弱勢,是重要因素之一。但同樣重要的是,儘管一般市民不會照單全收,又或者挺身支持,那些形式上較為偏激的意見和行動,卻並非完全跟民情完全脫節:市民不同意或不認同具體的口號或表達方式,然而在信息的內容上,則觸及大眾的某些神經,以至雖然他們對激動分子沒有好感,可是亦不覺得特區政府就此可以對相關議題置之不理。基於以上的原因,過去多年我們經常見到市民旁觀特區政府與這些政治小眾以頗具戲劇性的方式拉拉扯扯,而不會明確表態支持(或全面否定)某一方。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方面特區政府缺乏足夠的民意支持去採取強硬行動,而另一方面激動分子亦無法進一步進行政治動員。兩者之間是處於一種拉鋸的狀態——誰也不佔上風,但誰也沒有方法將對方壓下來。近期針對內地來港遊客的各種激動的、情緒化的言論和行動便是生活中的一個例子。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n9 G7 t+ R) L# ~6 n5 s& `$ q& _. x
3 u4 j. f* Q3 r0 q
tvb now,tvbnow,bttvb3 V- w% Z' f; X. g+ V
市民未挺身支持政府 確存在值得深思的問題
2 w" [: w! d' n& L2 I公仔箱論壇
/ o4 P$ B' U/ V+ V. M# W( F) { f5.39.217.76曾聽過政府官員私底下批評,今時今日香港人已變得是非不分。他們有這樣的想法,不難理解:在他們眼中,當有人採取一些過往香港人普遍否定的態度或手段來表達意見時,社會上卻看不見有一種制衡的力量的出現,這肯定是這個社會出現問題了。過去我們可以假設社會上有一套多數人都認同的規範、價值,以至社會內部可以產生一種自我制約的機制,令偏激的言論和行動難成氣候。從政府的角度來看,現在這種平衡與制約的機制失效,很難會覺得問題出在自己那一方。按這種思路來分析問題,責任一是推到傳媒之上(例如:因為個別傳媒對特區政府不友善,自覺或不自覺的將反對意見放大),又或者索性推到市民身上(例如:覺得市民迷失自我、失去信心,以至黑白是非都混淆了),總之就是不會認真想想,為何大部分持旁觀態度的市民,一點兒也不會覺得自己置身事外,同時他們又看得渾身不舒服。市民未有挺身支持特區政府,背後的確存在值得深思的問題;他們之所以沉默,並非因為對特區政府有偏見而搞得糊塗了。5.39.217.76* x" b' s! F" v: M' N6 s
( U! r% H% w- W& ]8 C公仔箱論壇近年多留意低薪人士的生活,間中也有機會跟他們閒聊幾句。當然,這並非正規研究,更談不上有系統的蒐集資料。但有時聆聽他們主動提出的話題,頗受啟發。舉例:兩位在一間街坊店舖工作的售貨員,她們在九七前後分別由內地來港居住,屬至今每年農曆新年例必回鄉探親的社區人士。她們主動談到有人組織行動衝擊「自由行」遊客時,還未講完行動是否過激之前,已立即補充說近年內地來港旅客實在太多了。她們對該等人士所採取的行動的回應是「唔知做乜」,但卻認為「唔係咁又點會逼到政府做嘢吖」。她們表示「平時好日都唔會去一次銅鑼灣,但最近去過一次就怕咗」,而結論是「咁唔係幾掂」。2 i- ]5 a5 v) S; T
5.39.217.768 p$ O: t; W$ h0 @
5.39.217.76. f( @8 j# c2 m8 P
「唔係咁又點會逼到政府做嘢吖」
/ I1 H( d" }* |" z7 Atvb now,tvbnow,bttvb
9 |! u2 N9 U5 {/ w5 Y# m( Q如果特區政府的領導層更多走入群眾,他們應該知道,大多數市民並不支持偏激的行動,但同時又不覺得政府已經回應了市民的感受和正面面對問題。對少數市民來說,他們未必有翻過官方統計,知道即日來回的內地旅客不斷大量增加,但憑覑日常生活經驗中的感覺,他們已察覺得到,問題的性質又豈止是旅遊。他們未必有區域融合的概念,但在遊客區以外,亦感受得到內地遊客所帶來的衝擊。而對大多數市民而言,這些衝擊已進入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起居飲食亦更騷擾;各種在社區層面上出現的問題,絕非政府所言,可通過發展旅遊設施而令問題紓緩。至於什麼將內地遊客分流,亦不見得是可行的應變方法(如一位街坊所言:「佢懐一日來回,唔通剩係過關買完嘢就走,點解唔搭火車去沙田、九龍塘啊!」)。市民其實有很多聲音,特區政府至今未有以同樣的聲頻作出回應。5.39.217.765 d) I& G; |1 ^# ?
2 A4 s/ b! i5 t. |7 W* f8 |" {8 V5.39.217.76
6 Y/ F5 z: r7 h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假動作無助正面處理問題tvb now,tvbnow,bttvb; T- Z: I7 I N- `9 ^8 H7 V8 c
* m2 q2 d( O' I2 |9 F0 ^
當然,特區政府還有另一套解釋,就是內地遊客來港,有助推動經濟、就業。這個題目一經提出,把討論劃分為不同群體利益各異,引來誰會得益,誰要付出更高代價的辯論。現屆特區政府自認以港人利益為先(具體見諸限奶令、港人港地、停止進一步推展一簽多行),且看日後政府領導層如何自圓其說。更重要的是,市民心目中旅遊事業作為四大經濟支柱之一,並非(亦不應)不成比例的向國內遊客傾斜,只看到短期效益,而沒有長期打算。同樣重要的是,表面的市道興旺,消費服務其門如市,卻不足以說服市民,這就是香港的經濟發展方略,這就是年輕一代的未來。簡單的說,特區政府未能說服市民大眾,少少犧牲,可以換來長遠的、可一直發展下去的經濟出路。( w' j5 |1 R* l y8 _! G
" m' l6 o! Y4 }% I3 i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可以想像,特區政府必定會充分利用那些激動的、情緒化的反內地遊客的言論和行動來作掩護,引領公眾的注意力放在手段的問題之上,而避開矛盾的根本。但在市民大眾眼中,這些假動作並無助於正面處理問題,而相關的問題繼續見諸日常生活的不同細節。對一般市民而言,特區政府和激動分子,同樣都很難看。) K6 P! b/ ^* ^/ S( D
y- k; Q( O9 v
公仔箱論壇) r1 S) G: |. R$ a1 n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新力量網絡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