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親」點止傷風感冒 誘發心臟腸胃病
9 i! M4 d; B& }* a) g: s5.39.217.76
別以為「凍親」只會導致傷風感冒。溫度下降,身體機能負荷加重,免疫力亦會降低,不少疾病如心臟病、腸胃病及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也隨之增加。 
: W" p/ z& F* E/ e7 ]1 a

; A8 N& Z5 q" h4 w
編按﹕今個冬天,氣溫急降急升,長輩常叮囑多穿衣服,不要「凍親」。 & Z/ r; y+ ^7 x
寒冷天氣不但可引發低溫症,還可能增加呼吸道感染、心臟病發、患腸胃病等機率;疾病是由細菌、病毒、真菌等病原體引起,為何「凍親」會誘發各種疾病?科學理據何在? tvb now,tvbnow,bttvb) n; d" d9 X! W Z5 Y
媽媽經常掛在嘴邊的「不要涼」、「小心凍親」,到底有否科學根據?筆者將從世界各地的男女老幼及多種疾病,探討這個和所有人都有重要關係的有趣生活智慧。 5.39.217.76 f1 ^# K6 ~! f7 J7 F, f
當雪龍號從嚴寒的南極洲拯救出52名科學家和乘客,大家都深深地舒了一口氣,因為冰天雪地所引發的低溫症隨時奪命!而在北美,有1.8億人被攝氏零下50度的北極寒流侵襲,身體一旦外露,不消數分鐘便會失溫凍傷!另外,港人並不熟悉冰雪氣候,外遊滑雪、看冰雕時,忽略了腳趾、手指、耳朵及鼻子的保暖,便很易生凍瘡,患處會麻木、紅腫、刺癢、灼熱,甚至出水,嚴重的會引發皮膚肌肉等組織壞死脫落。
7 T5 [. ~) X7 N+ z% x' }- X4 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低溫症致血壓升心跳快 & }, w4 f# {! @0 n
若體溫低於攝氏35度(華氏95度),則會出現嚴重的低溫症。患者輕則會血壓上升,心跳加速,重則會神志不清,甚或反常地脫衣(paradoxicalundressing)、嗜睡,最後可能心室纖顫(ventricular fibrillation)而突然心律不整致死。老人家、小孩、露宿者、精神病患者、吸煙或酗酒人士,更是高危一族。酒精導致皮膚血管擴張,因此錯覺有暖意,但體溫會更易散失,加上酒精減弱思考判斷力和感覺,從而更易患上凍瘡或低溫症,所以在節日或旅遊,還是淺嘗為妙。 5.39.217.76) u X) d/ U4 D+ E: G/ a
禽流感諾如病毒肆虐
6 L7 j6 z0 [3 c% n( m3 K公仔箱論壇
最近聞之喪膽、奪去不少寶貴生命的肺炎鏈球菌及禽流感病毒,都是在冬季進入高峰期。而導致腸胃炎的諾如病毒和輪狀病毒,亦是在冬季常見。科學家雖未能肯定冬季高峰期原因,但相信這和某些病毒在低溫環境下容易複製,以及人體免疫力受寒冷天氣減弱有關。有趣的是,科學家正針對H1N1、H3N2、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在攝氏33度時複製能力及毒性均較39度時高的特點,研發變種減活疫苗。 - C: z7 @* m+ p) g7 [
氣管收縮哮喘病發 2 K [1 I: W. P: C, D7 c# F* n
環境方面,氣管的纖毛排痰功能會受寒冷乾燥天氣而減弱,加上冬天取暖用燃料所增加的空氣污染,PM 2.5的上升,氣管受刺激而收縮,正好解釋了為何哮喘病人、慢阻肺病人士,一不小心「冷親」,又要無奈地迫爆急症室。 tvb now,tvbnow,bttvb1 ?+ k: z( d3 ?* F
「冷親」亦令周邊血管收縮,繼而血壓上升,這對心臟病人帶來額外負擔。因此,在歐美因鏟雪而引致急性心肌梗塞並不罕見。 6 w, X) I7 L! B1 R% s+ p4 t6 j2 Y
另外,胃潰瘍、乏脂性濕疹、雷諾綜合症(Raynaud Syndrome),亦喜歡「大約在冬季」,可憐「冷親」這罪名可大可小! 公仔箱論壇$ l& o# p! Q0 s. U
最後要替「冷親」翻案,家長經常誤會小朋友的鼻敏感或哮喘為感冒,要避免含冤及吃錯藥,最好避免狂換醫生(Doctor shopping),固定看一個家庭醫生。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i4 _* D! t9 J% R# W! y
而「凍親」亦有其偉大貢獻,醫生可替腦受傷病人急凍(Therapeutic hypothermia),以減少發炎和加速復元。家長不應過度緊張「冷親」而把窗口關閉,應保持空氣流通。在適量陽光下作外運動,亦不可或缺。
* c D( ]1 s9 _3 y5 p, x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更不要忘記給家人溫暖的擁抱,這不但禦寒,亦對心身有益!
/ ]6 y& e7 V' O3 Q; C# |0 y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圖﹕gangliu10@iStockphoto、資料圖片 文﹕張宇(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