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完成訪台行程的倫敦金融城市長吳芙娜(Fiona Woolf),從總統府開始,到財經部會及主要交易市場跑了一圈,談的全都是同一件事:爭取共同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的機會。這位全球最重要金融中心的行政首長,將此行定位為人民幣之旅,看似台灣擁有絕佳的發揮機會,但也同時凸顯出更大的問題。 台灣原先在國際金融界的能見度不高,這回可與倫敦平起平坐,大談互助合作,人民幣功不可沒,顯示我國金融振衰起敝的過程,選定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的方向正確,逐漸累積的實力,更讓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也不敢小覷。 我國開始發展人民幣業務未久,以開放外匯指定銀行(DBU)吸收存款來說,也不過就一年的時間,突出的成績卻令人刮目相看。根據中央銀行最新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體DBU人民幣存款部位已達1,382億元,與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合計數,更高達1,826億元,突破2,000億元大關指日可待。 據媒體報導,注意到這個現象的吳芙娜,希望引導這些資金前進倫敦市場,參與當地各項金融商品投資。她對英國推出的金融商品信心滿滿,認為可以滿足人民幣資金的投資需求。台灣有錢,英國有商品,在人民幣國際地位日趨重要、離岸業務蓬勃發展之際,合則兩利,可找出對彼此都有好處的合作模式。 這是實情,也是難堪的實情。人民幣勢力崛起的過程中,英國人看到了機會,要搶在第一時間把握住;百年老店不缺商品只缺錢,跑趟台灣的用意就是要找錢。台灣則因為擁有兩岸貿易巨額順差的優勢,當政策開放、限制鬆綁,人民幣資金如滾雪球般飛快成長,要建立人民幣的資金池,只要掛出的利率夠水準,銀行不論規模大小,都能辦得到。問題在於,市場發展初期,去化人民幣資金的管道有限,錢愈滾愈多,卻找不到足夠的出路,處境變得尷尬。 坦言之,目前國銀所吸收到的人民幣資金,主要都是以轉存中國銀行台北分行為去化資金的管道,利用昆山與上海特有的回流機制,是可以期待的方法之一,但迄今也只有零星的個案適用。 政府在政策上還希望透過寶島債的發行,來建立新的資金分流機制,卻不料這塊還在起步中的市場,剛開放以陸銀為主的陸企發債,立即引來包括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內的企業家質疑,讓政府又多了些新的顧慮。 此外,台灣的銀行業屬於特許事業,心態上一向耽於安逸,過去以存放利差為主要獲利來源,進入微利時代後利差縮減,轉向提高手續費的收入占比,也就是利用通路的優勢,轉賣其他金融機構開發出的商品,缺乏砸錢設計或開發金融商品的意願及能力。此時吳芙娜來台尋求合作,想把資金引導到倫敦,也是掌握到了台灣人民幣業務發展上的盲點。 金融業可以唯利是圖,但政府必須要有更高位置的戰略思維。台灣金融業好不容易才抓住一個新的機會,可以透過本身的特殊利基,在國際金融舞台大展身手,但人民幣商機不應只是筆過路財,除了仰賴轉存款、介紹客戶這些方式去化資金,儘早發展相對應於存款部位的人民幣金融商品,對台灣金融業的長期發展而言,更是重要的戰略主軸。 確立這個想法後,就需要開始鬆綁設計金融商品的種種限制。吳芙娜提到,台灣市場缺乏突出的產品和服務,導致國際資金容易流向包括倫敦在內的其他地方;之所以如此,就是與偏嚴的管理法規有關。傳統上,我們的監理機關在新金融產品推出前,都有嚴格的核准程序,金融海嘯過後,把關更是嚴格。 對金融業者而言,一套相較於國際作法偏嚴的審查制度,非僅不堪其擾,更容易錯失上市時機,遑論把台灣發展為商品開發基地。人民幣離岸中心發展至今,強敵環伺,不論基於提升台灣金融業競爭力的考量,或是人民幣龐大商機的掌握,戰略既定,檢討並再放寬金融業推出金融商品的法規限制,乃至進一步培育相關人才及提供配套誘因,已是刻不容緩。 q/ @3 D. Y/ k- h% T) }" @+ ~
. u; x8 m3 U5 `; H公仔箱論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p- g0 s: z/ |9 I$ h4 ~" x
8 D) n, f6 J+ J Q( M8 v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