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線應成「死線」: ~& w+ E$ u @% a% C
7 h8 ]# R; e; {7 m( D' n# h' ltvb now,tvbnow,bttvb制訂了貧窮線,香港便不應容忍部分居民生活在貧窮線下。貧窮線應成為「死線」,政府需使這些居民盡早地脫離貧窮生活。曾蔭權不願意定貧窮線,是不肯承擔照顧貧民的政府責任,同時也不願意清楚了解香港社會的貧窮狀況,怕把貧窮與殖民地體制或曾蔭權所追求的市場化社會連上關係。
7 z/ o6 @4 g$ |* M" P
4 F' V7 Y1 e0 B1 m& B2 A0 M4 E2 stvb now,tvbnow,bttvb事實證明,香港的貧窮人口是體制問題,是市場化經濟無力改善經濟結構劣化的結果。政府和社會不加援手,這一批人會沉淪於貧窮之中,禍延下一代;特別是當貧窮長者佔這麼大的比例,顯示出造成他們今天的貧窮始自許多年前的殖民地時代。一是市場和經濟體制使他們難以有足夠收入和儲蓄支付晚年沒工作收入的生活;二是政府沒有把多年的社會儲備及早用作保證他們退休的生活條件。5.39.217.76# {" M* |8 d1 d5 h) q1 _
公仔箱論壇2 U3 H! |5 b+ R* g
從社會穩定和社會道德,乃至為貧窮家庭下一代的發展機會,香港都要盡早乃至立刻解決這個貧窮問題。綜援是個方法,但當綜援制度解決不了新移民和在職貧窮問題時,政府便需額外撥款或制訂新政策來應對。
( t- x2 o; U& b: N8 }8 x. x; y5 V公仔箱論壇8 {: M- p0 T% k$ i, o* z0 e
沒有其他的選擇,政府只能出錢補助和提高法定最低工資來把他們拔脫於貧窮之外。這樣做也會製造出香港內部資金的循環使用:政府撥款和提升工資絕大部分用於本地經濟,產生乘數作用,推動經濟增長,這比資本家高利潤後調錢離香港更有利於本地經濟。這樣做凸顯政府是對社會負責的政府,與殖民地政府劃清界線。這也是資本主義社會在香港這種發展水平所必需和必然做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