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港澳台] 張鐵志: 奪回我們的國家

張鐵志: 奪回我們的國家+ d8 ]% g% \4 i# |# ]5 q' V  N
2 @' D7 V  O. c) w/ a1 Y% s
tvb now,tvbnow,bttvb& M( i- ]1 d: j3 N0 _- Q

) E, d0 d  ]' @# B) A9 a: q5.39.217.76
9 a/ K- l2 X% m! c1 q公仔箱論壇過去幾年,我們對台灣的圖像有兩種。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7 a0 L+ s5 S4 R0 U6 d- c: O
1 a2 P- \2 ?9 `- R, v
其一是,台灣的民主政治在民主化二十年後,似乎正迅速崩塌。民進黨帶著向上提昇的期許開始執政,八年下來,卻把自己玩殘了,黨找不到方向,阿扁成為貪腐的代表。然後馬英九帶著689萬票的期許以清新偶像姿態上台,卻創造出史上最低民調;而原本人們只覺得「英九」雖無能,但起碼是好人,馬王之爭卻證明他不但鬥性狠辣,而且破壞民主憲政。
7 e. o; Y5 k8 F' C5.39.217.76
2 s1 c9 ?4 P" t, ^$ l8 z(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除了這兩個讓人失望的人,原本就老朽的國民黨依然站在歷史的反動面,而曾經年輕的民進黨也在思想和人才上越來越老化,沒有能力和新的社會價值對話。
9 K' R0 k/ I$ B2 z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I- {5 j& _5 a2 @+ C) }
於是,曾經信仰國民黨與民進黨的一代人,對政治幻滅,深感被背叛;而兩千年之後成長的年輕世代,對政黨失去信心,對政治失去熱情。尤其是,他們看到在台東美麗灣開發案上,行政權可以如此不遵守司法;在核四問題上,行政院可以如此玩弄公投;在大埔事件,他們可以這樣逼死良民。於是,民主之於他們彷彿只是殘酷的笑話,台灣只淪為一座妖魔肆虐的鬼島。+ z. R" Y1 B5 {3 t

3 {0 F& N& V0 x( h* r# I8 ~! p  X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甚至從香港和中國看過來),過去十年,台灣的民間展現了強大的能量,讓台灣脫胎換骨般地變身為一個無與倫比的美麗之島。走過八零年代和九零年代的「大革命」(民主化、本土化)之後,在城市、鄉村與部落出現許多精采的小革命,他們重建社區、改造環境、珍惜土地、讓邊緣發聲,或者認真經營餐廳、民宿、咖啡廳,打造美好的「小日子」,讓台灣更成為一個宜於生活的島嶼。
: v3 j% b) ]1 G0 n1 N1 L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39.217.76  l- g+ R, d4 D, z# l7 F* c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巨大落差的兩個台灣?會不會是,我們太早放棄了政治場域的繼續革命?因為我們曾經如此信仰政治偶像,而一旦他們讓我們沮喪失望之後,我們就從政治領域退卻,讓政治中的掌權者又進一步鞏固權力?會不會是,我們以為民主只是建立起形式民主的架構,卻忽視了重建公民與政治的連結,以致於缺乏在草根社區、在國會、在行政權力中,建立起更多由下而上的公民監督與參與機制。公仔箱論壇5 C2 ?/ }1 j0 t
5.39.217.76, [& K' d! v5 S* G! N4 E9 u  H
尤其在這過程中,「媒體公共領域」基本上幾乎失語,沒有成為公民社會領域中新價值的對話平台與凝聚者,且因為他們的虛弱與貧血,未能生產出更多的思想與論述、建立起更豐厚的公民意識。
" r! C  {9 M! J: r; [5 w; Z
7 o* d* L! \3 y$ L4 ^, ~! Z6 z2 w然而,最近幾年,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不冷血」的公民運動(借用一本新書書名)出現了──而面對這些新價值與新力量,政黨再度證明他們無能與新的社會能量對話。就在今年十月十日,面對當前政治的徹底崩壞,動員二十多萬白衫軍上街的1985公民行動聯盟即將舉辦「十月十日,「天下為「公」」行動,並且要成立「公民覺醒聯盟」,推動「還權於民」的各種修法行動;同日,則有另一群深度參與這幾年各種社會運動的青年發起「奪回國家、人民除害」行動。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y6 L' ^2 w( {' x3 V% y

$ v0 r2 d. ?' V9 ?9 f4 {( `這些行動都是要向政治人物宣告:不要再惡搞了,因為我們要來奪回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主!
# S+ e% l6 H9 C/ U% R. w! s  U6 C  \8 m- C# b: E
(原文刊於台灣《蘋果日報》,現文經作者修改重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