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g5 h4 A3 r) u3 n
中國央視新聞截圖 公仔箱論壇5 s$ Y$ E( O. P: Y2 l- A
. P; `- b6 w9 ^ c
& X( h- H5 Z% I! Y3 W! [3 n8 @薄熙來案件的審理,成就了濟南中院的新浪微博的大紅大紫,社交媒體首次完勝傳統媒體。, ~: W. J4 |: ~8 R$ U. B3 t; z
5.39.217.765 a& f1 O/ R7 j2 M s
中國政府深知油管,推特和臉書的威力。這次薄案動用微博,也是與時俱進。中國的微博,實際上就是有中國特色的推特。3 P$ r4 U% l; @% U3 R( G
1 |* M3 B6 C( `/ S/ ?
*有錢難買粉*
' o1 K( { H% A& ^tvb now,tvbnow,bttvb) x; }* F& D( x& a! Z) N& S
在中國微博場上,不差錢的官媒,反而成了少數民族和弱勢群體。那裡是大衛(大V)的天下。俗話說,錢不是萬能的,這句話在微博場上,尤其正確,錢買不來“粉“。
+ [0 [7 `) [* t2 \) ^% Ytvb now,tvbnow,bttvb
' b+ \: Y' k M& Q' v5.39.217.76官媒看大衛,像極了伊索寓言里的狐狸,滿是酸葡萄心態。對那些動輒幾十萬粉絲的大衛,心中是羨慕嫉妒恨,最近總算找出一個秦火火殺雞儆猴,並在晚間收視率極高的新聞聯播節目中,聲稱要出重拳打擊網絡謠言,並給網絡上的民意領袖封了個新外號,警告這些大V,不要變成大謠。“大謠”的外號,俏皮而生動,女主播在提詞機上讀到“大謠”的時候,表情嚴肅地恰如其分地表現出高屋建瓴的不屑和義正詞嚴的蔑視。不過,官媒的幽默遇到機智的網民,立即敗下陣來,而且敗得潰不成軍。) k% s5 m7 r2 C+ B
公仔箱論壇6 ^3 ?/ e U2 g) o
*只許官謠 不許民謠*5.39.217.76' H! e! W I$ |* V# u
3 U6 N) w U# C9 M針對中國官媒最近警告網絡“大謠”的新聞,中國人氣很旺的凱迪網絡上,有好事者搜集了最近幾年中國官媒報道失實和互相矛盾的例子加以嘲諷,並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只能“官謠”,不能“民謠”。. n p5 J+ a. q6 \1 y' X5 F
+ r( Z& s, r' |. l2 n7 i b
凱迪網絡援引未經證實的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賀X先前的微博說:“有關重慶的謠言最後證明全部是真的,包括不可思議的耳光。政府發布的所有信息都是假的,包括休假式治療。從今以後,信謠傳謠是每位中國公民應盡的義務。”
2 }) n3 k3 H- W0 y/ ntvb now,tvbnow,bttvb
* f3 i. r4 L8 p j9 R4 i; k% }公仔箱論壇有網友冷嘲熱諷道: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相信黨媒頒布的信息,相信政府的宇宙真理,才會有好日子過。如果像秦火火之流,四處傳播謠言,那麼大家不可能有幸福和諧的生活。CCTV的新聞聯播今晚你看了嗎?如果你沒有看,說明你很有可能被謠言洗腦。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S5 n2 m, l2 C
$ U4 d6 m2 {% vtvb now,tvbnow,bttvb*油價的大忽悠*
3 b& r0 Z4 l3 N" _! [9 K$ i! r( W/ F5 |; S5 e: M
且不提官媒在大躍進時期刊登照片,顯示畝產萬斤的麥田麥穗上可以站人的官窯舊事,就拿最近幾個被中國網友截屏的中國官媒新聞來說,說這些新聞是官謠,一點都不過分。例如關於一條油價上調的消息,中廣網2009年5月27日22:00報道的標題是:《國家發改委闢謠:近期成品油價格不會上調》。僅僅四天之後,國家發改委在2009年05月31日22:00宣布:《國家提高成品油價格 汽柴油6月1日起每噸漲400元》。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_! `7 A* s) F e( w$ z& n( O
公仔箱論壇& c. K* u! @! R2 {
*翻供自爆*
" O% E5 ], k* p: C( [5.39.217.76* u! G1 h+ T$ n! _, }" D3 J! c9 U
另一則關於器官移植的消息被凱迪網民稱為六年後衛生部官員翻供自爆。中國新聞網2006年0月11日09:50:19的報道標題是:《衛生部否認取死刑犯器官移植》。這條中新網4月10日電訊說,“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毛群安在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境外媒體蓄意編造中國從執行死刑的犯人身上隨意取出器官進行移植,這是惡意詆毀中國的司法制度,欺騙群眾,是別有用心的。”5.39.217.76- q2 s5 C2 e6 h0 t" x
$ H( t) f- U! C6 i( L4 c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公仔箱論壇& a6 e! A$ A9 A: Z- l1 l7 ^
六年後的《京華時報》兩會的相同題材的報道內容截然相反。2012年3月17日04:17:34《京華時報》的報道標題是《衛生部:死囚器官是中國器官移植主要來源》。核心提示稱:中國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表示,器官緊缺是中國器官移植髮展的瓶頸,由於缺乏公民自願捐獻,死囚器官成了器官移植的主要來源。在衛生部和紅十字會組織下,中國即將建立器官移植應對系統。
& U5 z( ^. ]5 T9 |# @8 |7 C: q公仔箱論壇
( _9 c; {" d: n+ ]. o公仔箱論壇9 q5 T& n2 l3 ?% c' r, r, d
兩條官媒的新聞主要事實打架,讓圍觀者不知信誰為好,傳什麼方不是傳謠。
" y. N3 y: m; I4 V公仔箱論壇
; @ E7 E9 H9 r# B8 U7 J網友紛紛發表評論:jackyage跟帖回復:在中國誰是最大的謠言製造者,這個地球人都知道
( q9 y) B3 Z9 [1 i9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x3 M1 {0 A, W0 P$ {5 J1 }
千里走單發帖說:造謠得有造謠許可證才合法,比如XXX報,比如XXAV,比如XX社,秦火火沒有也不可能有造謠許可證,所以才會遭到打擊。有網民立刻在後面跟問,想知道“那個部門頒發的造謠許可證?是否每年都需要交錢?可以造什麼謠言?比如可以製造美國的謠言?可以發布日本的謠言?
2 e! P) Y$ V; W1 K) {+ ^1 U5.39.217.76tvb now,tvbnow,bttvb8 p' X* c1 n* C! L% d, D
這不禁令人想起前蘇聯的一則政治笑話。一個美國人在克里姆林宮前對一個蘇聯人說,我們有言論自由,我們可以罵總統而不被抓起來。這位蘇聯人對美國人說,我們也同樣享有罵美國總統的言論自由。
8 n; e( m( T+ D; v, }5.39.217.76
5 v. j! }% \- `tvb now,tvbnow,bttvb*潰堤:民謠還是官謠?*! _4 r) ?( @ v% p& }7 \
/ t \% u7 u( s2 C9 A凱迪網絡的RC公子轉帖了一則當局特別希望能夠毀屍滅跡的消息,並稱感謝網絡,謠言終於在幾天內就得以見證。三條網易新聞的截屏並列,讓人們看后,瞠目結舌,背後一身冷汗。畢竟水火無情,人命關天。tvb now,tvbnow,bttvb. n' W# U% c- G a9 x, ]) j) @, G0 Q
& A& d: x6 `* ~7 T$ q i. d公仔箱論壇第一條網易新聞。大河網2010-07-28 09:26:49 的新聞標題《河南欒川風傳潰壩謠言 居民出逃政府廣播車闢謠》5.39.217.76) t- j/ s3 `. I0 Q5 {5 o
" i8 E; v5 e2 c7 I+ K( R- t1 v" T兩天後,網易新聞刊登大河報(鄭州河南省委機關報)2010-07-30 04:55:47的新聞,標題是《河南欒川男子散布潰壩謠言引起恐慌被拘(圖)》tvb now,tvbnow,bttvb0 j2 E# Q/ |" R8 ]! r. V& n
% L' B% Y( g6 R: T一天之後,《中國青年報》的記者實地調查,說出真相。網易新聞2010年7月31日05:36:00刊登中國青年報新聞,標題是《河南欒川大橋垮塌真相:潰壩致水淹縣城衝垮大橋》核心提示:據中國青年報記者實地調查證實,7月24日這天,在河南欒川縣城被淹和湯營大橋坍塌之前,位於伊河上游石廟鎮的一處尾礦庫發生了潰壩。2 Y5 B" B4 V F, } Y
tvb now,tvbnow,bttvb% h/ [) V( ^ n+ e) S% h/ z
*信任危機*; M4 s' Z/ A7 p# y
; L5 s7 \9 p6 ]( @凱迪網友jinlifish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的關鍵:對比一下西方國家(媒體)就知道,中國出現所謂“民謠”,是因為官方媒體完全沒有信任度,官媒之所以無信任度是因為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經營“官謠”,信譽淪喪到極點,所以官謠才是民謠存在的基礎。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U4 l7 I5 B' n u. `( m
2 t0 x, E j2 ?2 n" ?2 C" j有凱迪網友指出,用“有吏夜捉人“的手段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謠問題,只有取消黨禁報禁,讓官媒從黨和政府的喉舌退回到社會公器的基本盤,這才能根本解決“官謠”和“民謠”之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