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電/如今,在中國大陸約有1.8萬學生“叛逃”學校,選擇“在家上學”,多數家庭主要由母親負責孩子的在家學習。昨天,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2013)》,分析我國“在家上學”的發展現狀。調查顯示,在家上學的孩子主要處於小學階段,大多數家庭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過半家庭月收入1萬元以下。
/ p' a$ v3 ~7 u& e公仔箱論壇
4 M4 h- D: |2 b, _) X5.39.217.76 “叛逃”多與學校有關 tvb now,tvbnow,bttvb& h7 ~) u4 ]8 \2 @8 z5 ~
0 H7 B& @1 V! u( ], I4 Ptvb now,tvbnow,bttvb 據《北京晨報》報道,“在家上學”是一種以家庭為主要教育場所、通常由父母或家庭教師組織開展的教育活動。昨天,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家庭選擇在家上學的前五位原因依次是:“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54.19%)、“學校教學進度過慢”(9.50%)、“孩子在學校沒有得到充分尊重”(7.26%)、“孩子厭倦學校生活”(6.07%)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5.59%)。可以看出,其中有四項都與學校有著密切關係。
! Y: Q; C% A$ [0 k7 [( l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2 k' u3 v$ }6 c6 S# @ 被調查家庭中,62.01%在家上學的孩子曾經在傳統學校學習,後來從傳統學校中轉了出來,而37.99%的孩子則一直在家上學。多數孩子是在幼兒園小班到一年級之間開始不在傳統學校上學的,佔51.23%。 ; P; F& Q" ^9 K5 t: E' h
# {' k+ J6 B7 B7 b: V' ]tvb now,tvbnow,bttvb 年齡集中在小學階段
i" e& ?! @* m2 R# i- ?3 ~5.39.217.76+ d% c4 K& F" w9 f! E
調查報告顯示,當前在家上學人數最多的前三個省市依次是廣東、浙江和北京,均位於東部。教育專家分析稱,這與東部地區的經濟文化水平高、社會公眾教育觀念更開放有關。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L; S! P2 k, Q- J
5 H# u0 U- ?# b6 \
另外,在家上學的孩子中,男孩佔62.30%,多於女孩。多數孩子的年齡在4至10歲之間(60.42%),其中6歲的孩子最多,17歲的孩子最少。可見,在家上學的孩子主要處於小學階段,較少處於初高中階段。教育專家表示,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考、高考仍是我國家長不得不面對的、難以逾越的“坎兒”。 公仔箱論壇! O, H1 t. c$ l4 p! b c
i/ Q1 M7 A+ Z! F 此外,調查顯示,多數在家上學的孩子喜歡該學習方式,其中43.02%的孩子表示非常喜歡,38.55%的孩子比較喜歡。家長則認為在家上學的孩子,其各方面能力都處於中上水平。對於很多幼兒園及義務教育階段後的孩子來說,多數家長選擇“繼續在家上學”,而孩子高中畢業後,選擇“出國留學”的家長最多。
/ N) O1 [) I( @1 h0 d' x0 [6 g公仔箱論壇
( ^& U6 t! b* n$ p$ B4 ? 家長多具有高學歷 5.39.217.76+ p+ L' a2 V) k9 h4 I! Y' y% |
3 o7 X+ X3 s* L# P" h% D- s7 B 實施在家上學的被調查家庭中,45.81%的家庭主要由母親負責孩子的在家學習,24.58%的家庭主要由父親負責,另有24.02%的家庭由父母一起負責,僅有1.68%的家庭由家庭教師負責。
. X* |" t3 K+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公仔箱論壇3 J1 J$ p5 x* T! A
從學歷來看,實施在家上學家庭的家長多具有高學歷,其中75.42%的家長有著大專及以上學歷。從職業來看,選擇在家上學的家長63.13%的職業是企業職工、專業人員(如教師、醫生、技術員等)和自由職業。
& c4 n& @9 _, ]8 s4 L# h4 Y) T4 E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 now,tvbnow,bttvb. P2 g' ~: N5 x+ L+ e
21世紀教育研究院調研發現,被調查實施在家上學的家庭收入主要集中在2萬元以下和5萬元以上高低兩端,其中月收入1萬元以下的家庭最多,佔56.73%。在時間投入上,多數家長認為父母不需要全職。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K4 R( ], M, S! s" T
0 Y2 }8 ~! s) y(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