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林天悟: 香港傳媒的自閹與被閹

林天悟: 香港傳媒的自閹與被閹5.39.217.765 V4 ~& o5 U. m7 w5 \. s/ R9 R

& d! m1 U& ~6 n( ~* u# |5.39.217.76

" a3 [1 u! F3 O' t. a5.39.217.76美國求職網站CareerCast.com按體力要求、工作環境、收入、緊張及受僱前景等五大範疇,對200項職業進行評分調查,結果精算師榮登冠軍寶座,記者則排行榜末的第200位。" b$ G2 P- G# f8 `/ F1 B+ U
tvb now,tvbnow,bttvb3 ?% I  d* t; B9 R4 O+ n
記者多具有大學學歷,但「人工低、工時長」卻是行業的全球趨勢,就算美國媒體充分享有新聞自由,當地記者的地位仍然沉淪得很快;這個調查甚至令人聯想到,如果不止200個排位,記者的位置還會低到什麼程度呢?真是不堪想像。
, z/ `7 X3 p! y& ^$ |4 c" ]8 f5.39.217.76
4 I% G" t4 k' H, I! ptvb now,tvbnow,bttvb若換了在香港進行同類調查,相信記者的位置也不會高到哪裏。雖然香港傳媒生態畢竟跟美國不一樣,但同樣令人憂慮的是,整個行業亦逐步傾向沉淪。這大概可從自閹與被閹說起。6 d5 i0 D+ [7 \) B& d% Z% N

6 i& r: d6 v, t" w; F公仔箱論壇

2 l: y/ `/ y  n5.39.217.76自閹—來自行業不安感5.39.217.76) e& B4 E8 E- N" n. n

5 V- M, _) D7 U2 T公仔箱論壇所謂自閹,在內容層面來說,主要是來自一種行業自身的不安感。互聯網與智能手機火速冒起,隨身電子產品是不可逆轉的潮流,網上消息極速瘋傳,對媒體的權威性帶來極大衝擊。個別規模較小的媒體因資本問題,決定消極不變,至今仍一如既往地處理新聞資訊;但有更多傳媒機構坐立不安,想積極擁抱新世代去重建威信,往往以新聞尊嚴去迎合大眾,變成給「新聞消費者」牽着走,嚴肅和長篇報道因「沒什麼人看」而買少見少。5.39.217.76& q! }6 B2 f& i) ~4 g! U  t
tvb now,tvbnow,bttvb  l4 G" X6 J8 S4 z) \0 Z9 @
相較於讀者收視調查,網上點擊率數字就 顯得更加實在。聽過報館記者說,過往報章只有一個銷量數字,不會讓每篇報道都感受到收視壓力,但轉換成網上版本,點擊率就一目了然,涉及暴力、奇情、色情、最新電子產品和網上熱話的題材,眼球注視度必然奇高,而嚴肅的政治新聞則是「票房毒藥」,主管受到無形壓力,決定新聞排位時亦會有所取捨。; q. L2 \9 f7 e+ P0 K3 n

! v6 ^& \: ^+ B0 G$ e+ w3 H# ]tvb now,tvbnow,bttvb情況就如早前蘋果電子產品盛行時,有記者說如果在新聞標提加上「iPhone」字樣,最少能增加一萬次點擊率,所以再小的事件,只要涉及iPhone的都要報道;近日香港傳媒視為收視保證的,則是快將展出的黃色橡皮鴨,多家傳媒天天都派員追訪,落力程度比起採訪碼頭工潮有過之而無不及;縱使有人質疑黃鴨到底有何新聞價值,但對於要為點擊率憂心的傳媒主管來說,多人看就是「好」新聞。# K5 l4 E$ A- M  O) w! F+ v* u

6 `7 b1 v( W* a( O; }( ~! o. r5.39.217.76業界正熱烈討論如何從舊媒體過渡到新媒體,近月來網上的即時新聞大熱,那種自閹式追逐新聞的競賽遊戲,看來只是剛剛開始,當過渡到新媒體時,是否完全由點擊率主導新聞內容呢?屆時新聞面貌是否只落得只有訊息、網民意見,卻留不住深度的分析呢?8 F. Q. Z& ^, }* ^6 E; n

) y3 F" ?1 c# G+ Q- t5 R7 @- s5.39.217.76從美國的經驗看來,媒體記者被視為非理想職業,除了薪酬待遇偏低,有離職記者形容更大原因是,不滿媒體整天追逐雞毛蒜皮的事,一些深度或追求公義的新聞很快就被空洞的訊息淹沒,當記者變成訊息片段的傳遞人,留下來就沒有意思了。
2 @0 j) [5 ^- d6 d

9 C5 d3 f5 F: y9 I# }公仔箱論壇這種倦怠的心態,近年已在香港行家身上出現,上級要求的是「即食」的「古仔」,務求盡快充撐版面,再配上大量煽情的標題字句,只求惹起一陣哄動,至於報道是否譁眾取寵,是否有不真確之處,那已是後話。這種挫折感實在累人,也間接帶動了離職潮,長此下去,記者最終會否變成網上訊息的「包裝工人」?答案要留待時間解答。
+ V, }: e  L/ U- X1 w% I1 X
7 R1 R8 H( H$ ]0 K5 {
至於傳媒被閹,則涉及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須知道,傳媒大概是香港毛利最低的行業之一,每年數以億計的資金流轉後,換來的可能是長年虧損,或者只賺蠅頭微利,擲出的銀碼背後,購買的其實是輿論影響力。
3 `3 y: K2 C4 i& _3 C7 b

4 f, P& f; e1 D) |7 ~6 g# I5.39.217.76

" c" y  ^7 Y" T公仔箱論壇被閹—招牌猶在風骨失8 B/ {- ^$ T" L& t1 ?- c# P

8 O: H* r0 b; Z# {/ x6 [8 I: 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縱 觀本港傳媒機構的老闆,有當政協的、有經營娛樂事業的、有電訊業巨子、有出任公職的、有經營跨國貿易的、也有銳意發展動畫事業的,總之就沒有單純地專注於媒體事業。在全球一體化之下,任何生意人都無法忽視中國勢力,而香港雖然實行一國兩制,但仍是中國領土,本地媒體只享有相對於國內較大的新聞自由,中方勢力對媒體的操控和發聲雖是無形,但已是愈來愈出面。
& b; X" B( Y) W5.39.217.76

; i* }9 U, x7 B3 \" h5 xtvb now,tvbnow,bttvb看回歸後的傳媒變化,傳媒人的確感到言論自由頭頂上的陰霾愈來愈厚重,有傳媒為了廣告金 主疑似委曲求全,或者充當喉舌角色;有報章由紅色資本入主後經常撤換總編輯,得來「染紅」之名,許多維權新聞被「河蟹」了,不聽話的記者就得離開。這種情況讓人明白到,最有效控制傳媒的方法,不是要某機構消失,而是讓它繼續經營,但逐步滅聲,並以各種借口安插「自己人」掌管編輯部,最終招牌猶在,風骨失卻,雖生猶死。  _: t' k+ C3 R9 E! `6 {
tvb now,tvbnow,bttvb* D) g: |- \6 s- R4 p' U
每家媒體機構背後都有一個價,當面對不可抗拒的誘惑(或不可抵抗的威脅),沒有什麼是不能賣的。猶幸的是,香港還有資訊自由,當媒體在自閹和被閹後變得不可信,民眾仍能透過通訊軟件或社交網絡互通消息,雖然消息中不免夾雜真真假假,但我們只能相信,真相最終擋不住;而不能代群眾發聲的傳媒,最終不留也罷。
1 f0 m/ {: I- r7 x  ^9 M, k) y" E

! Z: R6 o& M4 s% \公仔箱論壇
1 G# ~% E, z( O( Y  r公仔箱論壇誰是林天悟?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J( y( u2 A$ p- A1 K! K

: o) f. o$ ?: Z% Htvb now,tvbnow,bttvb美國求職網站CareerCast.com按體力要求、工作環境、收入、緊張及受僱前景等五大範疇,對200項職業進行評分調查,結果精算師榮登冠軍寶座,記者則排行榜末的第200位。/ K: ]' b( U% S9 G& _

  K( D& ^4 W# U/ A5 i' Y3 Etvb now,tvbnow,bttvb承蒙《信報》錯愛,讓本欄從2010年刊載至今,今天終於來到告別的時刻,特此感謝《信報》相關人士的照顧。
9 _2 A6 F, f* ~5 O; a+ Q5.39.217.761 q9 R+ a* T3 s: p0 t
本欄出現以來,不時聽到行家探問:「誰是林天悟?」有人說執筆風格似乎不一,涉獵的題材也較廣泛,推測執筆者不止一人;也有同行成為「疑似人物」,但最終真身沒有露面。
3 H% j; T2 S- _9 K1 v/ k

: Z- G7 m5 k  j9 E' b+ S2 n' V. [/ v既然專欄到了尾聲,不妨告訴讀者,「林天悟」名字的背後,確實有數名行內人在支持,年齡由六十後到八十後,有資深管理層和前線記者,主要在報館和雜誌社任職,集思廣益成文。既然內容來自多方面,筆鋒難免有些差異,例如說保釣運動和高登網站現象,下筆的角度就很不一樣了。tvb now,tvbnow,bttvb2 l! M* \% n' s# V3 _0 x
公仔箱論壇* v8 [* y! x' w8 U
本欄的出發點是要拋開傳統的傳媒理論,從實際層面去評論行內生態,有時一些論點難免惹起行內爭議,例如年輕記者和資深管理層對記者待遇長期於處於「低水平」就有不同看法;前者傾向指摘是無良老闆剝削,有盈利都不肯改善記者薪酬,後者則傾向「做傳媒是要有犧牲,甘於貧,筆桿才會硬」,對現有生態帶點「認命感」。
! u5 J7 F; @; |1 _) V
( x8 M( ]5 A6 u# k' }$ y/ Q
我們更期待的是,兩種觀點得到更多融合,繼而改善待遇。畢竟記者的起薪點要比洗碗工人還低,對教育制度來說亦是一種損耗;加上工作欠缺滿足感,最終留不住人才,令行業傳承出現斷層,監察社會功能就可能減弱。如傳媒要經營下去,機構的管理層和老闆就有責任及早想出應對辦法。
, i0 [) N# B% q- C* v+ A

! P# j4 t5 m! t+ N$ }! A" W; \( J2 `
作者為傳媒工作者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