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米粉多無米 公糧卻爆倉

上下游新聞市集與消基會踢爆「假米粉」事件,看似食品標示與管理議題,實際卻凸顯公糧政策的僵化與失衡。 部分米粉廠商表示,台灣米的價格過高,不得不使用便宜的進口玉米澱粉。但許多標榜為「純米粉」的商品,含米量根本不到百分之十,或甚至低到零;令人更不解的是,農會本應協助台灣農民、推銷台灣稻米,但其出品的米粉同樣摻雜大量玉米澱粉,含米量低得嚇人,完全未盡維護台灣農民權益之責。 當米粉廠商不願使用台灣米,而消費者吃進一堆澱粉為主的米食加工品時,台灣公糧庫存卻高達七十三萬公噸,幾乎是稻米年產量的一半以上;農政單位近日推展活化休耕農地,又擔心農民一窩蜂種稻,造成公糧收購負擔。為何農政單位無法有效釋出平價公糧,協助台灣米食加工產業發展,讓民眾有福吃到純正米食製品,同時維護農民利益? 多年來公糧政策只在收購問題上打轉。每到選舉,公糧收購價格就成為綁票工具,在野黨必要求提高公糧收購價格。政府為減輕財政負擔、舒緩稻米生產過剩問題,只能祭出荒謬的休耕政策,卻不積極思考如何善用庫存的公糧。 近十年來公糧除用於市場調節、軍糧與國小營養午餐外,最大宗的卻是提供給牲畜食用的「飼料用米」,這部分的釋出總量共計五十六點七萬公噸,而供給「學校午餐食米」也才廿六點八萬公噸。原因就在於:農政單位缺乏完整且宏觀的糧食政策,未能積極研究食米的加工應用,導致公糧推陳出新的速度過慢。面對滿倉的公糧,又不敢以合理價格積極釋出予米食加工業者。直到公糧過期變質,才搗碎成飼料米標售。不過,米的飼效遠不及玉米,農糧署還必須以低於飼料玉米的價格釋出。原先以每公斤至少廿五元收購的公糧,只剩下八至十元,農政單位應深刻檢討其中的差價與虧損。 米食之鄉的米食加工業因僵化的公糧政策而亂象叢生。台灣用於食品加工的米糧銳減,很可能就是由各類進口澱粉替代。 假米粉絕非單一案例,市面還充斥各種含米量極低的「米食製品」。呼籲農政單位重視假米粉事件,重新思考如何善加運用公糧,協助台灣米食產業復興,別讓寶貴資產在倉庫內變質,淪為牲畜的食糧。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B& A, J1 s( u( M

* }( n% H1 v9 R2 z4 H/ F: U公仔箱論壇; t9 v, P" C2 w* E/ G2 O) l
【2013/01/30 聯合報】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 v  W5 O  ~: Q; l' `" H

% l0 o: r1 p+ D
' r. J+ t( s" {' V! V5 y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