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兩岸理解工程長路漫漫

去年中共十八大結束,習近平接班之後,大陸就陸續有許多政、學官員訪台,許多類似「十八大後的兩岸關係」研討會或座談會多不勝數,共同的語言就是「追求兩岸互信、維持兩岸和平」。筆者深感兩岸歷經六十多年的對峙,和平得來不易,務必珍惜,益顯「兩岸理解工程」的重要,是進一步建構兩岸和平的基礎。沒有「理解」,何來「互信」?此一說法似乎很符合邏輯。 近日讀到聯合報一則「印尼留台學生可望倍增」的新聞,指出印尼近年來為提高大專教師學歷,每年提供一千名政府獎學金出國,希望每年送一百名到台灣來。政府對此訊息大表振奮,令筆者感慨萬千;因為早在十年以前,就有大陸的民辦大學表示同樣的意願,希望送大專教師來台灣進修碩博士學位,一直到最近都還有不同省份的公私立大學打聽可能性,很遺憾的是至今台灣完全不開放。面對大陸與印尼,相同的需求卻有相反的反應,這是什麼道理? 日前讀到另一則「台蒙關係大突破 免簽待遇有望」的新聞,蒙藏委員會委員長說,「台灣除了提供醫療援助、清寒學生獎學金之外,蒙古至今有兩百多位中高階法官、檢察官,來台灣參加過司法院、法務部的研習班」,「畢竟蒙古已走向民主,當然是捨大陸而就台灣」。筆者的疑惑是:這位委員長是站在台灣的立場還是擔任蒙古國的官員?聽起來好像不大順暢。如果相同的待遇可以用在中國大陸,幫助大陸的法官與檢察官到台灣研習,對兩岸關係的幫助會不會大於台灣與蒙古的幫助? 原來,「理解」不是「交流」的必要條件,看來政府官員對印尼與蒙古的理解應不會勝於對大陸的理解,但是在決策上毫不猶豫,甚至引以為傲,當成政績;反之,相同的待遇與需求,遇到中國大陸就「另當別論」,所謂「互信」、「擱置爭議」都是外交與政治辭令,原來「不理解」如印尼、蒙古者,照樣可以有互信。看來問題不僅是出於兩岸不夠理解所致。 兩岸最大的交集是中華文化的傳承,已經融入日常生活與人生哲學中,無法抽離;但是兩岸的政治制度截然不同,歷史的共業一如丘宏達教授生前所預言「統一與獨立一樣天真」,兩岸彼此的理解僅止於中華文化,彼此的「不理解」實在太多了。兩岸關係的複雜性,從此可以發現遠超過台灣與世界上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互動關係,這也正是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下所必須面對的真實世界。「兩岸理解工程」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3 z( U5 g- n! E; l
/ B% D: D- M: m6 @. W
【2013/01/05 聯合報】公仔箱論壇1 d6 ]0 j2 @% e7 H, K- d' N" }! z9 g
7 c  C* [( o% A+ J& [
5.39.217.76* h% w8 A& q; B$ X. v/ w& B. J$ }$ A

1

評分次數

  • aa00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