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扁政府時期,當時的教育部長杜正勝提出「同心圓」的歷史教育課程主張,以台灣為第一個圓,以中國為第二個圓,以世界為第三個圓,於是就成為今天國民中學社會科課程分年結構:國一認識台灣,國二認識中國,國三認識世界,歷史與地理都一樣。 扁政府執政八年,馬政府執政第五年,所謂「同心圓」的國中社會科課程建構似乎沒有遇到挑戰,這是筆者長期以來感到好奇的。 首先是「同圓不同心」的事實大家似乎視而不見,藍綠相互尊重,國一由綠色主導,國二則尊重藍營原來的論述。筆者曾經兩次在大學部(每班七十人)進行當面調查,回憶自己國中教育有關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的記憶,幾乎一面倒都認為教科書偏向日本對於台灣的貢獻居大多數,有關日本的侵略與對台灣的負面與高壓統治,沒有讓年輕人留下深刻印象。 至於國二下有關中國現代史的部分,等於是原來國民黨史的縮小版,讀起來仍然是無法放大格局,也不敢改變既有的史觀;例如挑戰「北伐」論述的正當性,或是共產黨在中國現代史的角色等等史實。換句話說,仔細思考會發現原來國一與國二的歷史教育是「不同心」的兩個圓。當初教科書大綱與教材的編寫者都相互尊重,藍綠都不挑剔,受害的只是學生而已。 其次是上述的三個圓「比例」如何拿捏,也是一大難題。不但中國崛起,整個亞洲有許多國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東北亞先後完成大選的日本與韓國的重要性無庸置疑,東南亞的外勞與外傭就在台灣的許多角落與我們朝夕相處,但是我們的教科書並沒正視此一現實。 有位馬來西亞僑生描述對台灣的失望,「在面對台灣學生,我時常會面對許多稀奇古怪的問題。如他們會非常驚訝你怎麼懂得他們的語言?問你是不是住在樹上,出門是不是都騎馬?有的還會認為馬來西亞是一座島國,所以馬來西亞人都會游泳和出門都必須靠船隻。或覺得東南亞就是一體的,問我懂不懂越南語等等。」馬總統一再強調「國際化」與「國際觀」的重要,馬來西亞是台灣二○一一年國際學位生數量排名第二位的來源國,該生如此強烈的感覺並沒有人發現。 與其強調十二年國教,不如好好檢視國中教科書問題,把圓心找回來,調整比率,從認識台灣出發,到中國大陸,再到亞洲,最後認識全世界。重視教育才會贏得民心。 ! \( T. j9 V/ K
) @( s" g6 z; x! F【2012/12/25 聯合報】
( |" H0 d! c' V& y3 Vtvb now,tvbnow,bttvb" R; r% u6 |' m" Q2 g! v
% D) h7 p$ a |* [;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