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拿出魄力揪出休耕肥貓

洽簽如「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等自由貿易協定(FTA),已成為政府重點政策,並提出8年內(轉眼只剩7年)加入TPP作為目標。FTA不是免費的午餐;面對進一步開放市場的壓力,相對弱勢的農業部門向來是各界擔心的對象,而政府也投入大量資源,以期降低衝擊。但按照上星期立委所揭露的「休耕肥貓」,以及背後的真假農民問題,顯示出要創造農業部門加入TPP的條件,缺的不是預算,而是要解決「真假農民」這個根本問題。 在過去一年內,TPP已經從原來的美、澳、紐、星、馬、越、汶、智、秘等9國,擴大到11國(墨、加)參與,而泰國、日本及韓國也可能陸續加入。於此同時,以東協10國加6(中、日、韓、紐、澳、印度)為班底的「區域廣泛性經濟夥伴協定」(RCEP)也在上個月宣布開啟談判。這2個集團的國家占我國貿易總值超過七成五,若能順利加入,台灣的FTA布局就已接近大功告成。 姑且不論加入的政治難度,這2個集團中都有為數眾多的農產品出口大國。農產品向來是美、澳的主力產品,而泰國、越南及馬來西亞等國,也有大量的稻米及蔬果出口。換言之,要加入區域整合集團,農業的開放勢所難免。 在世貿組織(WTO)的架構下,我國對於農業在邊境上的保護方式,主要是高關稅及關稅配額,加上農產品的「特別防衛機制」。目前我國農產品平均實際關稅接近8%(工業產品只有0.7%),且其中不乏如稻米、鳳梨、大蒜、花生、紅豆及香菇等關稅超過100%的農產品。而特別防衛機制,更允許當特定農產品的進口量超過預設門檻時,便可啟動提高關稅。 然而按照一般FTA的經驗,即使可爭取較長的降稅時間,絕大部分的農業關稅保護,最終恐怕都必須降到零,而能適用特別防衛機制的農產品數目,也需要大幅縮減。簡單的說,加入FTA後,邊境上的保護措施基本會被移除,因此能協助農民面對衝擊者,只剩下境內的各種輔導調整政策。 對於農業部門,近年來積極發展的精緻農業,已有初步成效,而與生物科技結合的新興農業發展亦頗具競爭力,但不可諱言,諸如農地面積減少、經營規模過小、生產成本高昂及農業人口老化等老問題,仍然很嚴重。過去15年間,政府協助農業部門面對自由化影響的主要手段,來自於補助老農津貼及休耕補助;按照立委的質詢,二者的費用竟高過610億,占農委會一整年預算的86%。 但上周立委卻揭露前幾名的休耕大戶,坐擁數十公頃的農地,每年領走數百萬的休耕補助,但卻可能不是「真農民」,而是利用人頭收購農地的財團金主「休耕肥貓」。 事實上,農委會也很清楚,領取休耕補助的十餘萬農民中,大概只有三成是真農民,其餘的都是「假農民」。至於老農補助的真假問題,恐怕也一樣嚴重。 事實上,假農民存在已久,政府也很清楚。所以改革最大的難題,並非農委會及地方農政單位能否分辨出真假農民,而是政府能否擺脫地方政治及經濟利益的糾葛,切斷假農民的寄生鏈。但是不走出這一步,非但真正弱勢的農民無法獲得幫助,未來的輔導補助措施,也只會養出更多肥貓。 農業自由化後,真農民頓時失去關稅憑仗,亟需政府的協助。政府應解決真假農民這個陳年老案,讓補助能正中標靶,而不能任由制度漏洞無計可施,讓全民養這群肥貓,才是符合公平正義的農業政策,更是加入TPP關鍵。
7 ~  m: ^% B& \: c$ g& I- xtvb now,tvbnow,bttvb& C9 m3 l' J9 U+ N' f/ v
tvb now,tvbnow,bttvb; M$ R* c; I, {% Y$ Y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