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香港跨校研究撥款 10年升2.1倍

  5 ?9 f. P+ \  {! C) j& J' w
12月10日電/“滴水不成海,獨木難成林。”“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顯淺易懂,於高端科研層面也同樣適用。近年香港的大學科研水平急升,但學術規模偏小制約發展,協作研究成為跨越障礙最重要的出路之一。事實上,本地大學界對協作的積極程度正持續提升,研究資助局的大型跨院校協作計劃,過去10年撥出的經費超過10億元;而每年推出的協作研究金都有所增加,今學年申請數字及所撥金額,更分別是10年前的2.3倍及3.1倍!多所院校的資深學者及主理研究的高層均表示,香港需要透過協作研究,結合分散在不同大學的人才及設備,以產生“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追求更佳前景。
7 B' b  O9 z9 D4 f
. }, P, Y: ^- _; t2 C5 u( n5.39.217.76  大學難獨力搞大項目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3 q; Y4 e& P3 _- M+ f! J

8 B+ K% j4 c7 v. N: a& |5.39.217.76  因應香港的科研概況,研資局主席錢大康指出,學術規模是其中不能避免的議題,他表示,現時8大院校學術人員共只得4,000多人,師生總和約等於美國一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個別大學難以負擔具影響力的大型項目,所以院校協作研究是必然趨勢,同時也能更有效地利用本已不算充裕的研究資源。 5.39.217.762 b9 b6 v5 m3 N+ t# ^- W
5.39.217.760 Z! o/ R% a8 Q# w
  為推動協作研究,研資局早年便推出跨院校的協作研究金,在10年前計劃只得24個申請,7項獲批,涉款2,060萬元,但至本學年申請數字已增至56個,12項獲批金額6,470萬元,分別是之前的2.3倍、1.7倍及3.1倍(見表),可見學界的踴躍參與。至於金額數千萬計、較大型的卓越學科領域(AoE)計劃,及去年新增的“主題研究計劃”,近10年來共有207項目申請,最終23項獲批,競爭比率達9比1,涉款更有12.42億元。 * p! `' K, B3 n/ w
5.39.217.76. D8 z; {' g+ {8 N. ?7 F. l
衛炳江:結合人才 提升質量 
) S0 }2 j1 y  ]/ \/ i' F+ C2 V, b" 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u6 ^, G5 R: ~* E4 W
  除經費外,人才更是最寶貴的資源,理工大學副校長(科研發展)衛炳江便指出,香港的學者研究專家人數本來就不多,還要分散到不同範疇,加上同一所大學未必會花資源聘請相近研究方向的教授,在個別領域往往難以達到能盡展力量的“關鍵規模”(critial mass),所以必須透過院校間協作去匯聚合適人員,提高研究規模及質量。
& d, k2 e6 e; U/ M+ `0 {0 d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0 J- n' k1 y: y: [1 n+ K, s  b6 f+ ^5.39.217.76  呂堅:免資源重複達多贏 
$ g: G; U' o- e/ @5 M5 T& z/ A9 O5.39.217.76tvb now,tvbnow,bttvb1 t3 ]2 o2 o3 y# q- V) S
  此外,研究協作更重要是可達到跨學科以創造新知識,科技大學副校長(研發及研究生教育)李行偉指出,如研究團隊只從單一學科出發,即使集結大量專家,考慮的角度亦會被局限,要推進學科發展,協作研究是不二法門,更可望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甚至“乘數效應”。他舉例說,在應用層面便可藉著生物科技及醫學的跨領域研究,可為不少病人帶來醫療新希望。城市大學科學及工程學院院長呂堅則說,本地院校學者各有所長,透過衷誠的協作研究可避免資源重複,再加上戰略性“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某些領域,最後才能達致“多贏”局面,“香港那麼小的地方,如院校間還要計較著不合作,那就沒有意思了”。
7 S" n3 f& v: w5 `7 O6 V公仔箱論壇
4 K  \; a( w! r& a5 X  院校協作雖正在增加,但衛炳江、呂堅、李行偉都說,隨著港校水平提升及人數增加,研究經費已漸顯不足,希望政府在資源投入和分配都能有更明晰的政策及發展藍圖,這亦是發展一切個人或協作研究的根本。5.39.217.76! u: B3 R9 R5 n( [0 t% @/ U1 R1 y

- S. m3 n0 M9 l& Z8 r; y* I6 i; p5.39.217.76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