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huichi0426 於 2012-12-5 05:12 AM 編輯 ) q& L, R8 b. I5 u
tvb now,tvbnow,bttvb* _$ w2 |/ M2 M: I5 }5 h
習近平在18大上台之後,即刻開始了所謂的後胡溫時代。從大陸的各方反應來看,還是正面資訊居多。習近平率領新常委參觀國家博物館的《復興之路》圖片展覽,高調楬櫫中華民族復興之路,被輿論解讀為是超出了胡溫時代標榜走延安井岡山之路的一黨歷史之狹隘,在一個更寬廣的層面,來推動中國的改革和民族的復興。不過,無獨有偶,因為「裸退」而受到習近平「高風亮節」評價的胡錦濤,卸任後首次出現在公眾眼裡,是參觀貴州遵義會議舊址。莫非好事者要將此解讀成胡錦濤藉退休後再走「紅色之路」,來制約習近平偏離「革命之路」,暗示其不要走模仿西方制度的「邪路」?其實,習近平、李克強的近日舉動,受到了中國和海外各個派系以及「利益集團」的「放大性解讀」,企圖讓輿論的風向朝有利於自己的方面吹動。因此,這些解讀和闡釋,都有片面性,一廂情願性,乃至故意操作性。) v3 ^0 B- k; G4 T$ w4 m. ^
公仔箱論壇0 H' z! N/ p% d, H
其實,撇開輿論的擴大性解讀,我們確實可以看到一些新的現象。
2 X' s ?& z: A3 G0 z5.39.217.768 n, F4 J$ ~1 u7 _% }
首先是最高當局明確提出了反腐敗的訴求,並且動作很大。這場反腐的框架搭得很清楚,一是習近平重申不反對腐敗,將亡黨亡國;二是拿出薄熙來案件當範本,口誅筆伐,啟動翻案,其中包括高知名度的李莊案、任建宇勞教案,通過對重慶的開刀,給新上任的各省省委書記「尚方寶劍」,擒大鱷,打老虎,這就是中央要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三是由中紀委新任書記王岐山召開專家座談會,群策群力,制定可持續性反腐敗的機制,其中包括擬定官員財產申報的陽光法案;四是及時配合線民的「爆料」,線民指到哪,官方的調查和處理就到哪。重慶北碚區原區委書記雷政富一案就是典型。
}6 [" X' }, j6 S- b7 r5 q! N. ~. w6 C4 }/ z
二是當局在某種程度上放鬆了對新聞報導和網站經營的管制,一些新現象出現。比如中央電視台專題節目可以點評新常委的開局15天,不再把他們放在「神龕」上,弄得神秘兮兮,以至於海外媒體認為習近平領導班子樂於接受新思維。同樣,在網路言論上表達過反對中共一黨專制,在溫州動車事故發生時要求胡溫下台的任建宇,也被從勞改營裡放出來;而雷政富腐敗視頻爆料者朱瑞峰在香港註冊的網站,也避免了被「遮罩封殺」的命運。凡此種種,讓人彷彿感覺到新聞自由的春風已經從久凍的黃土地上吹拂過來。8 B) w2 c4 V5 z
* R" X; g4 Q7 X$ C N% H ]
三是新班子強烈傳遞不幹事不作為的風氣難以繼續下去。習近平明確提出「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口號,李克強開會強調「不走過場」,讓沒有實力的幹部人人自危。1 E( T( u4 ?9 x7 D3 p' y& h
公仔箱論壇* ]- W/ C8 d5 V: b. T- m8 e9 W
所有這些變化,如果真的是習李新體制的「改革徵兆」,那麼,這些改革細胞的壯大,需要比較平穩和平的外部環境。但在這個問題上,形勢並不樂觀。美國總統歐巴馬連任後,為了強化回歸亞太的戰略意圖,正在提升對中國的遏制的幅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參議院通過馬侃等提出的議案,即在201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中,把對釣魚島的防衛義務寫入附加條款,明確了釣魚島是《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的適用對象。這個在日本大選前的「挺日」行動,顯然會鼓勵日本右翼走極端,而激化了中日在這個問題上的矛盾,增加了中日軍事衝突的可能性。
7 ], ]. i, f$ K
! z: N3 K5 I j8 H3 |! E我們強烈認為,美國的這些舉動,將可能中斷習李體制的改革契機,把中國逼回與美國和西方抗爭的「老路」。當年中共建國,就是因為韓戰等因素,把中共逼到史達林體制去,逼到孤立主義方向,毛的極左路線戰勝了「劉鄧的修正主義」路線,把中國與世界接軌的開放整整延緩了30年。因此,在胡溫體制向習李體制過渡的關鍵時刻,美國不要幫倒忙,而是要有耐心,讓中國的內部改革進程不要受到國際關係緊張的拖累,更不要因為美國打小算盤導致日中軍事衝突,因而中止剛剛開端的新改革、新變化。
; ^; R. z V {- H* O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m1 c* N; d4 @4 l/ q公仔箱論壇
+ C- X: _; H* t& _2 s! g3 C6 N% t( `5 |) |. @" D8 E$ q
6 S5 x0 N8 e* M" S X5 h& P3 G& z" M
公仔箱論壇, _: t3 _3 r9 G% R& k5 V8 E
8 L3 [2 I5 b$ b2 C
世界新聞社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