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有深度的國片 誰是推手?

金馬獎結束,口水戰不歇。此間藝文人士各抒己見,有人舉例指出,全年文化補助預算不過幾十萬元的嘉義市,將花費八百萬封街辦跨年晚會,而這筆錢已足夠拿世界大獎,因為泰國在本屆釜山影展打敗台灣「逆光飛翔」得大獎的電影,只花了台幣六百萬! 其實從暑假以來,「國片起飛」的美麗口號喊了幾年,國人自然希望我們的獎項可給自己多一些肯定,但這些呈現的都是整體教育文化競爭力的下墜,執政者有責任,卻沒提出解決之道。 本土電影面臨的問題極廣泛,在這重利欲、輕人文的島上,嚴肅的電影工作者如暗夜孤星般蕭索,註定得面對苛刻的資金考驗。 廿年前,政府開始贊助電影,包括李安的「推手」、「飲食男女」,蔡明亮的「青少年哪吒」等等,都得到公家資源之挹注。 和這些偏重藝術的作品相比,近幾年,很多輔導金電影是取寵弄巧的商業走向,在金馬獎提名階段遭淘汰,今年甚至有多部登上影評界的「金蝦獎」! 在電影的消費層次,片商為了回本,視觀眾為產業的基礎,台灣市場小,目前的藝術人文相關課程萎縮至總課程一成左右,且多半虛應故事,若不加強藝術教育,國片只怕在各大影展難有作為。 台灣迷信大製作才會成功,這或有部分事實,卻也和我們這高學歷社會的藝術教育異常衰敗脫不了干係。其實,金馬入圍的電影中,婁燁的「浮城謎事」獲七項提名,即是小成本文藝片。 金馬獎把大多數獎項頒給中國大陸和香港,反映出兩岸消長的必然焦慮;但台灣電影愈來愈忽視藝術與人性的深刻層次,只訴求打動娛樂導向的一般大眾,得獎未必是這些台灣電影的初衷。 然而,經濟低迷時,文化政策雖難以成為施政主軸,政府若忘了為文化產業培養人才的責任,相關行業的人才自生自滅,這比起一時得獎與否的榮辱更嚴重,那才是整個事件的最大隱憂!
$ o, U5 O$ m$ P4 k0 A- i9 U* q2 G
2 k# i* G; T  T( t
【2012/12/02 聯合報】公仔箱論壇% O* @' r" c2 k

: y: T4 X) v( d8 A: m8 P" I% R5.39.217.76! t" _! W% s# @( L8 A

1

評分次數

  • aa00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