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台灣傳媒環境站在十字路口

黎智英決定撤離台灣,但「壹傳媒」的新投資人角色和可能發展方向,仍充滿爭議,這都給台灣的傳媒環境製造了新的、巨大的變數。一方面,這些原本屬於「壹傳媒」的報紙、雜誌、電視媒體,可能藉機擺脫黎智英一手打造的羶色腥風格;但另一方面,「壹傳媒」的新經營者,也可能為此產業投下新的變動性因素。 潛在的威脅性因素若隱若現。一種是媒體落入金融及傳產大亨手中,讓他們取得了可以透過媒體來影響輿論、乃至於影響政府政策的管道,為自己的產業、企業體牟利;也所以金管會出面「約談」辜仲諒,表達立場。另一種則是已經握有大媒體的老闆,進一步大幅擴張其版圖,一個媒體托拉斯隱然成形,具備壟斷媒體訊息的架式;也所以公平會和NCC都在密切注意此事發展。甚至因為這些「大老闆」們的企業版圖與中國市場的緊密關係,若一旦握有了多角媒體經營權,其新聞與言論會不會偏斜立場,扭曲了台灣社會取得客觀、中立兩岸訊息的基礎,這問題也令人關心。 站在台灣媒體健康發展的立場,讓媒體可以對台灣社會產生正面進步效果,最理想的情況,還是交由具有公信力的專業媒體人士去經營,去除譁眾取寵的花招,從而對其他媒體產生良性競爭的作用。當初梅鐸併購「華爾街日報」,曾引起記者工會罷工抗議,梅鐸亦只能一再保證公司政策是不干涉專業編輯的言論立場,但至今不時受到質疑。 而政府主管單位的職責所在,目前仍看不出一致性的規範底線。例如金管會日前祭出「產金分離」原則,且出手約束中信集團辜仲諒的角色,但如今浮出檯面的蔡衍明旺旺集團,旗下也有保險公司,金管會要如何處理其間分際?現實的條件下,要防堵「壹傳媒」不落入財團手中,不太可能;但如何讓媒體的專業規範,不被個別企業的利益考量所凌駕,才應是政府管理的重點。 媒體是公器,是一個社會進步發展的骨幹,現今台灣的媒體正朝極大化與極小化兩個方向同時奔馳,十字路口的混亂局面值得留意。 5.39.217.769 ]1 b) {+ m! ^( z5 y

. v" N: h" \" I2 R. \公仔箱論壇【2012/11/15 聯合晚報】tvb now,tvbnow,bttvb" j6 j& f" V7 H0 y+ Z8 n

" w. ^7 z+ E3 F" L$ A5 O6 T, A+ ]5.39.217.767 J0 v- w' l# d$ p,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