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公民的養成之“人”的覺醒

7月21日,北京突降暴雨,致使全城被淹,造成嚴重的人員和財產損失。不出意料的是,社會輿論這次最為關註的仍是此次事件到底死了多少人?官方公布的數據,已從最初的死亡10人上升到死亡37人。然而,仍然有許多民眾對此持不信任的態度,認為死亡人數遠超這個數。同時,民眾也對嚴厲地批評這次災難,認為造成這麽多人死亡,北京市應該要有官員出來為此擔責。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t) V4 ^, k) H  u
    其實不僅是北京7.21暴雨災難,在早前的天津薊縣大火中,民眾也普遍質疑官方公布死亡10人的人數,認為該火災造成的死亡人數遠不止這個數。甚至在再早前的7.23溫州動車事故、汶川地震、非典等各種重大災難事故中,民眾中都始終有質疑官方所公布死亡人數的聲音出現。
: N$ h) S: F, w; ?3 E" l' S, p公仔箱論壇    這裏暫且不去談論這種質疑聲音是否擁有足夠的證據,且先來談談民眾如此高度重視災難或事故的死亡人數,起碼說明了壹點:現在的社會,民眾對壹次災難事故的判斷,更多的是關註是其造成的死亡人數。如果死的人多了,就關註度高,認定是重大事故;如果無人員傷亡,則相對關註度要低得多。
- u/ U/ a  x+ I( J    說到這裏,也許有些朋友會問:“這有什麽值得說的,人命關天,不管怎麽樣,人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本來就該如此啊!”
1 N; A& O( O8 G  b0 P7 {5.39.217.76    不錯!確實“本來就該如此”。可是,中國社會走到今天,能達成這個“社會共識”,卻殊為不易。它絕不是壹貫如此的,也不是壹步到位的,而是通過社會各界不懈努力,才逐漸達到的。5.39.217.76: k9 e$ l) I  a, ^4 a7 `2 a1 c1 _
    記得大約在1998年長江洪水的時候,當時官方的宣傳調子還大多停留在“洪水帶來的經濟損失多少億元”的層面上,那時更多的是強調災難帶來的“經濟損失”,而對於人員的傷亡,則相對要淡化得多,遠未達到現今這個高度(第壹位)。
  p8 w( ?; o' N' U' F2 D9 K5.39.217.76    再往前看,文革期間(1969年),政府甚至還曾大肆宣揚為救兩條電線桿(所謂的集體財產),而被山洪卷走的知青金訓華。壹個年輕的生命,價值還不如兩根電線桿?這種宣傳,骨子裏體現的就是對生命的不尊重。受這種宣傳方式以及政治高壓所影響,這種事件在當時的社會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很有其“市場”,被洗腦的人很多。直至1988年,政府還在大肆宣揚為救山火而犧牲的初中學生賴寧,號召全國各族少年向其學習。+ e" o3 {- B; T" g
    可以說,在新世紀網絡興起之前,盡管已經有些媒體開始公開宣揚“生命高於壹切”的價值觀,重視對“生命”的關懷,但還未成為中國社會的高度共識。在幾十年的政治宣傳之下,使許多人認為“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壹個人的壹切,包括生命,都不如集體利益重要”。而這個“集體利益”是很抽象的,它有可能是保家衛國,也可能就是兩根電線桿或幾只羊,但不管是哪壹種,幾十年的政治宣傳都告訴妳,它們比妳的生命要重要得多。這種扭曲的社會價值觀,在中國社會的主流語境中存留了幾十年,使許多人都深信不疑。
! a- Q/ ~7 O' f7 u0 Z1 P; q! Z    直到最近十多年以來,隨著網絡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加上部分媒體和社會各界的努力,民眾開始通過不斷地互相交流、啟蒙、思考,才逐漸發現:“人”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並且,這種“生命第壹”的新價值觀,迅速被社會主流所接受,成為社會的高度共識,最終迫使官方修正對災難事故嚴重程度的認定標準:已由過去的“關註經濟損失多少”,改為現在的“重視傷亡多少人”。盡管由此開啟了各級官員“瞞報”、“虛報”災難或事故死亡人數的現象,但不得不說,政府開始畏懼災難事故的死亡人數,這本身就是壹大社會進步。
, u$ p7 a4 M/ e; R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這壹過程,表面看似很“正常”,其實正揭示了中國的民眾開始逐漸覺醒,已經開始認識到自己做為“人”的重要性。筆者認為:民眾的這種轉變堪稱開天劈地,因為它將有助於中國民眾“公民意識”的養成,而“公民社會”,正是由壹個個大寫的“人”共同組成的。因此,當它由量變轉變到質變時,肯定會在不久的將來,推動中國步入“現代公民社會”.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