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苑事件在博鰲論壇引發一場饒富意味的對話。大陸企業家張欣問,王家房子被拆引起社會緊張,是否代表民主放緩了城市的發展?台北市副市長丁庭宇答得技巧:民主是一種進程,有助於台北的質量,絕不會拖延城市的發展。
' D8 r( W' z1 N
) J I. z- L# j# U+ p5 b$ w6 X 把城市發展的速度和民主拿來對比,是一種奇怪的連結,卻多少反映了對岸看待文林苑事件的觀點。在張欣眼中,台北的老舊及更新緩慢,與要不斷顧慮民眾抗爭、媒體報導有絕對關係。丁庭宇則謹慎為民主辯護:一個沒有媒體、沒有議會的社會,若主政者有完全的自由來興建城市,是「很恐怖」的情況。至於文林苑事件反映了什麼民主進程,他似乎也沒有答案。
) r! c' ` o' M1 Q; itvb now,tvbnow,bttvb 5 s! C2 H3 ~5 M8 {. t5 A- v
認為民主政治會阻礙城市的發展,只是一種表面的觀察;且看改革開放前,大陸許多城市數十年如一日未曾更新,那絕對不是民主的問題,不是嗎?這點,應可解答張欣的困惑。 tvb now,tvbnow,bttvb* P; ^) r6 a9 g* b! H i
公仔箱論壇. L: v9 ?8 y* ]4 ` _( m; @
換個角度看,在文林苑事件上,不少台灣民眾恐怕也會有類似張欣的疑惑:如果抗爭就是民主,個人財產權高於一切,都市更新將如何進行?如果文林苑的擦槍走火,竟使現有都更法令遭到全盤否定,乃至所有都更案件均連帶擱置,這是否合理的報導與討論方式?尤其,百分之五的住戶能發出那麼大的聲音,另九成五的多數意見卻不被聽見,這算不算民主的失衡?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i8 U) B6 a: h l8 J5 m
3 u/ T; S7 V. a
上列疑問,都不會只有簡單的答案。如果大家放下激憤和成見,設法從更多元的角度去審視,王家的抗爭其實能提供我們反思民主的良好一課。
6 y6 \8 h6 U' g8 z# T( r1 I8 Z7 I2 |5.39.217.76
; b* d, {& p, c% ~2 ]& }- x5 R% ]. J 追根究柢,這次的拆遷遺恨,主要發生在幾個環節沒有處理妥當。從法令上看,問題其實不在霸凌少數不同意戶的意願,而在對王家這樣擁有獨立產權的住戶,卻未能使其分別處理;此外,法令授予建商過多的介入空間,公權力機構的角色卻相對不足。在行政執行上,北市府的錯,也不在為了照顧九成五住戶而忽略了另百分之五,而是錯在應設法尋求政治解決時,卻刻板遵守了「依法行政」的教條。至於當事人的王家,則是在交涉過程未能清楚、公開地表明態度,以致陷入含混地帶,使權益受到侵犯,這也是公民社會的不足。 ; V/ E% J( p2 ?0 N( w) u
公仔箱論壇* w8 b- H% f, [2 D! h
由此看,我們有一套都更法令,雖不完備,卻足堪供若干老舊社區走向更新,法制上絕非廢墟一片。北市府的處理也許太過僵硬,但官員依法行政,恐怕也比濫權違紀為佳。亦即,我們可在既有的基礎上力求改進,將這次文林苑拆遷發現的問題納進法令制度,而沒有必要因一件個案而全盤否定都更制度,或將建商或地方政府一竿子打翻、醜化。
8 | a. {/ B) y( b# E" U5 f1 [" Q8 ^, a
+ o$ e' T5 v5 Ntvb now,tvbnow,bttvb 都市更新的目的,就是在透過重建,擴大住戶的集體利益。其間,難免出現利益的落差,或者個別住戶的意願無法充分滿足,這不僅取決於社會的成熟度與法制的完備與否,還與各方的談判折衝乃至利益的誘因有關。可以想像,這絕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這既然不是一個簡單的是非題,也就沒有必要把相關參與者簡單劃分為「好人」或「壞人」,如此,才能以更符合公民社會的民主精神來反省此事。
" l2 D. \2 J ^! E7 \' `5.39.217.76
: Y/ G) R4 C& n* \: F1 `* A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民進黨台北市議員梁文傑對此事的觀點,頗值玩味。他說,時光若倒回廿年前,他會看了「懶人包」就去現場和警察衝撞,但現在不會,因為都更的是非要更長期的判斷。正因為梁文傑不再是學生,而是市議員,他不能不考慮那些支持都更者的想法,所以立場不能一面倒向一方。而如果今天台北市是民進黨執政,他的態度,恐怕還會有傾向行政面的第三類平衡。 , K5 g- P2 n# B! s# H8 E4 S4 z. S
' [6 ~7 k2 Q+ f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民主與城市發展是「對立」的,其實是個假議題;關鍵在,城市要追求什麼樣的發展,以及民主化的深度夠不夠。對此,哈佛大學法學教授桑德爾在他的「正義:一場思辯之旅」中,提供了一個思考。桑德爾說,通往正義之路,第一條是追求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第二條是尊重自由選擇,但他個人則偏愛第三條:培養美德和思辯共善。在文林苑事件,第一條路和第二條路發生了衝撞,我們若試試「思辯共善」這條路,也許能找到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