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蘿卜哥”的肩膀上扛著對明天的期待。 胡影 攝 河南滑縣一名在鄭州黃河灘區租地種田的普通農民,因為近日40萬斤蘿卜免費送給市民時被哄搶而躥紅網絡。12月3日,鄭州威尼斯水城小區的社區志願者為“蘿卜哥”擺起了紅薯攤,幫助他賣紅薯,一上午賣出3萬斤。(12月4日新華網)
" N5 s7 G0 a$ I! N1 a6 ~+ ltvb now,tvbnow,bttvb 好心有了好報,故事很溫暖。仔細一想,蘿卜哥的“幸運”卻寓意著更多的悲涼:幾十畝地種蘿卜的絕不止韓洪剛一人,數十、乃至上百萬斤蘿卜不是爛在地裏就是葬送在推土機下,它們的成本,就活該成就了農產品市場如過山車般的命運?在中國農村,如韓洪剛般辛勞的農民多如牛毛,他們也很善良,他們也願意把絕望的蘿卜送給陌生人(只不過還沒有意識到媒體渠道的重要性),志願者或者熱心的中間渠道能幫他們解決燃眉之急?和蘿卜一樣滯銷的還有白菜、紅薯等,菜賤傷農的農村和菜貴如金的超市能靠“媒體輿論”紓解其間長期的斷裂與失衡?
4 c( m& W) A7 x5 E5.39.217.76 農業產業化的短板,不是“愛心”能補漏的領域。從這個意義上說,蘿卜哥的幸運對其他農民來說,是永遠不能復制的“成功”——即便對蘿卜哥而言,明年、或者後年,一旦輿論關注不再,他一個人又能賣出多少蘿卜與紅薯呢?這就好比媒體對白血病患兒的拯救,是善意,卻非穩態,而如果社會都把解決患兒危難的希望寄托在媒體救濟的路徑上,善心遲早會不堪疲累——正解在哪裏?顯然是健全公正的醫療保障制度。同理,對于“蘿卜哥們”的命運,華麗逆轉的不是媒體呼吁之後的零散救濟,而是究責職能部門的失職、尋求制度正義的回應。
7 b' G- E7 {; C# P5.39.217.76 面對數十萬斤蘿卜滯銷的現狀,農業產業協調部門作為了嗎?採取了哪些應急或常態的補救措施呢?……如果農業仍停留在“靠天吃飯”的原始階段,農業產業化的號角怎麼好意思吹得那麼響亮?說了這麼多年的“農超對接”、“農社對接”,超市的蘿卜五六毛一斤,地頭的蘿卜四五分還沒市場,是相關制度潰壞了還是制度根本就沒有構建起來?(鄧海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