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1-10-6 07:05 AM 編輯
1 }3 L, t$ ~' _4 A4 w0 f; l5 X$ q7 K5.39.217.76tvb now,tvbnow,bttvb& V' e- j' `, A2 k6 I- R% o
貧富懸殊漸成葫蘆形 周永新
) M; G9 w5 l# R9 i) m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 L5 n/ c' L2 e! o. `( w5 Y
5.39.217.76: B) E- a8 H3 H$ g! }
為什麼說月入一萬至二萬元間的打工仔是貧窮新一族?這種領悟是今年「七一」遊行時觀察得來的。今年「七一」遊行,人數是2003年後最多;參與遊行的群眾,據傳媒報道,超過半數屬年輕人,年齡介乎二十至四十歲之間,其中「八十後」尤佔多數。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3 { p. `% X+ l9 n
/ @9 q9 V3 H# V8 O) S- X; ^公仔箱論壇雖然上街遊行已成香港本土文化,市民習以為常,但市民對政府施政如不是有強烈不滿,當氣溫徘徊在三十二、三度之間時,年輕人不會輕易上街。他們願意走出來,除了對政府忍無可忍外,相信更根本的原因是,感覺自己生活在這個社會裏,好像完全看不到前途;尤有甚者,他們發覺際遇如此不濟,並非自己沒有努力,而是社會制度欠缺公平,政府施政有違公義。tvb now,tvbnow,bttvb; g7 F& B, x4 r# L d! I: D
5.39.217.762 N/ u1 Q* C1 u' r$ T
戰後初期 赤貧滿地
: c/ J H6 j9 u: o8 Ltvb now,tvbnow,bttvb從這樣的觀察,我聯想到近年廣為社會關注的貧富懸殊問題,這是個中央領導人也認為特區政府必須解決的深層次矛盾。不過,提起貧富懸殊,政府的反應總限於如何改善窮人的生活,其他就好像沒有什麼可以做的了。
7 V0 S! y2 u9 `' v2 A1 C7 u l/ a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R) ^6 Y. |# ^: b+ q9 S
就這樣,政府 2005年成立扶貧委員會,兩年後解散了。委員會的成效如何,見仁見智,但委員會的二十多項建議大多得到落實。扶貧只是第一步解決貧富懸殊,隨後來的是最低工資——這個從前看似絕對沒有可能的勞工措施,今天成為事實,工會領袖過去的努力應功不可沒;而中央領導人訓示要認真解決,相信也有助最低工資最終落實推行。公仔箱論壇; N6 N9 N k% W: h( d
3 D6 z+ h5 D1 b6 z; ?6 ?0 \6 y公仔箱論壇這樣,基層工人的工資提升了,貧富懸殊就可改善嗎?答案是「否」的。最低工資只能令收入差距不再惡化下去。那麼,香港的貧富懸殊又是怎麼一回事?戰後六十年來,香港的收入分布出現了怎樣的變化?現在的貧富懸殊有什麼特色?5.39.217.76/ s9 b) w& P- j1 u. r' S+ P+ O
$ I& a* O7 k3 R4 }5 A& w% i* Q; t公仔箱論壇我生於戰後初期,那時窮人佔了絕大多數,且多是從中國大陸逃來香港的難民——家無定所以外,很多連基本生活也無法支撐,患病的又多是得不到適當醫治,病死街 頭時有所聞。今天,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多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他們回想兒時經歷時,多訴說在極惡劣的環境中長大,成功絕非僥倖。3 Z. L, q/ ]1 u# B3 T
! W( S, f1 Q( Q+ z: P" K- [/ o2 x誠然, 對年長一輩的香港市民來說,五六十年代是極艱難的歲月。以上所提的成功例子絕無僅有,更普遍的情況是市民借貸度日,能夠「餐搵餐食餐餐清」的已是中等人家,孩子完成小學已算幸運,更多是中途被迫輟學,出來工作以幫補家計。我讀的小學是窮等人家的學校,獲取派位升上中學的,在一班四十人中只有我和另外一位 同學。
+ N7 w, v. l, D6 {, X6 W5.39.217.76tvb now,tvbnow,bttvb7 ~/ X- I6 N6 v4 _2 Z
經濟發展 遇上良機5.39.217.769 z2 n' x9 r8 f3 A) S5 W
從家庭入息分布情況看,五六十年代就像一個金字塔,極上層是尖尖的,那極少數富貴人家,不是傳統上好幾代的有錢家族,就是從中國大陸來港的大富大貴。至於金字塔的最底層多是難民,他們身無長物,且多是從鄉下來的農民,他們拖男帶女,來港的目的是但求溫飽。
9 k) b% \# T( s! F& ]2 ctvb now,tvbnow,bttvb
1 K. f+ S. d ^! i* L) X- N公仔箱論壇以前不會用貧富懸殊來形容收入嚴重不均,但金字塔形的入息分布,難免對社會穩定造成衝擊。香港在五六十年代出現了三次規模龐大的社會動亂,雖說其中兩次由政治紛爭引起,但內部沒有矛盾,市民生活穩定,人心怎會思變?動亂怎會一發不可收拾?! T# c7 L! T8 m* r
tvb now,tvbnow,bttvb( H5 j4 {! x g8 X
到了七八十年代,研究香港變遷的學者常把這個階段形容為黃金期(golden period),因在這二十年裏,香港在經濟和社會發展兩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期間經濟發展迅速,原因是香港正趕上世界工業發展的潮流,短短十數年間,勞動人口有超過四成從事製造業;社會發展則突飛猛進,原因是殖民地政府放棄過往讓港人自生自滅的政策,轉而採取懷柔手段,強化殖民管治的穩定和認受性。
) l9 R$ I% D7 n u; T! ]5.39.217.76
2 X" l9 X& k3 |" S4 Ctvb now,tvbnow,bttvb以入息分布而言,七八十年代期間,赤貧人口的數目逐漸減少。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有數十萬內地居民逃來香港,但香港的製造業正值蓬勃期,要吸納廉價勞工完全沒有問題。此時香港各行各業仍在草創階段,投身任何新興行業,無論學歷如何,只要勤奮工作,要出人頭地並不困難。
, O9 [, N( a' w3 ~' O公仔箱論壇7 Y: \: C+ R3 d: I" a* m
那些有高學歷 的,如大學畢業生,一旦進入政府部門或大企業,只要不過不失,多可晉升至管理階層。早前我與幾位八十年代初念社工的大學畢業同學聚舊,他們已是首長級官員或機構主管。就是這樣,到九十年代初,香港的入息分布從金字塔形轉變為欖球形;極貧的人口不會消失,但他們不會如戰後初期般佔人口的大多數,取 而代之是更多中等收入人士,也就是一般所說的中產。
C5 R& d# y I3 }- f5 a- f
# l! n/ d6 ~) Otvb now,tvbnow,bttvb今天社會 有欠公平) E2 z( f5 ]5 S3 `& E ], Z
6 o- \1 u$ e) @3 `$ l" J6 \三年前,我在本欄引用日本學者大前研一的用語,說香港也走上了M型社會的言論,即時引起一陣激烈辯論。無論結論是什麼,香港階層向上流動,近年來確實出現了相反的方向。再以八十年代初的畢業同學為例,他們的子女多已長大成人,一些且出來社會工作;我的學生均異口同聲說,他們的子女很難有自己的機會,最令他們擔心的是,子女欠缺經濟能力組織家 庭。tvb now,tvbnow,bttvb* r c" r/ n+ N# b# ~ b
( Q+ @7 A6 Y! c, K5 X/ W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M型社會或許沒有在香港出現,但不爭的事實是,回歸後方畢業出來的年輕人,若出身中產,他們要停留在這個階層必須加倍努力;而來自基層家庭的,要往上爬則阻力重重。畢竟到了今天,香港已不再是處處充滿機會和生機。
z& H' w+ y" I6 O* r5.39.217.76
; G4 g% @$ ~$ ~! T) x, D3 C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這樣,欖球形的收入分布又漸漸變形了。部分原在中間的往下流,原在基層的則原地踏步。現在最貼切的形容是:收入分布的形狀好像一個葫蘆或在水果店裏常見的啤梨,底部重重的。這樣的貧富懸殊,政府應如何應對?下次再談。
/ w8 e' n- f- Y7 I8 F. b% H5.39.217.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