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島西南區22日訊)“拿槍指着我,我也不會講我是麻風病人的後代”。由于害怕再受歧視和傷害,雪梅(化名)刻意隐瞞身份,絕不透露自己是麻風病人的後代。公仔箱論壇; E; Y$ z- d- L$ j. D* |& a3 d
《回家》作者陳彥妮表示,對方(雪梅)有一次在外打包炒面,在付錢後看到面檔老闆的女兒,把她有點破舊的紙币拿去沖洗,對她造成一生抹不掉的陰影。
# L+ {! Q! [5 N) \% C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陳彥妮是于周三上午接受華文報記者的聯訪時,如是與記者分享《回家》這本書中的精彩故事片段。4 F' A! X( X3 b4 |: W
她指出,雖然現代醫學昌明,一些人還是相信“三代風”的傳說,也就是父母如果有麻風病,他們的子女和孫兒都會遺傳到這個病。
# t7 x0 P& h. `+ x( p1 q5.39.217.76她舉出另一個例子,40多年前,在砂拉越古晉拉的惹查理.布魯克麻風病院裏,也曾上演孩子躲藏在空水槽裏的遊戲,孩子們隻要被找到後的唯一後果,就是要與親生父母分離。' I! W0 r% E* z( c. b: |* u- W, ^ S
那時候病院雖然允許男女病患結婚,但卻禁止他們的孩子留在病院裏,以免小孩受到麻風病菌的感染。
1 e O- y: h6 |5 E/ r. {tvb now,tvbnow,bttvb她說,雖然還有很多麻風病患後代不願讓人知道他們的身世,不過,也有些人就如現年51歲的澳洲人茉莉、47歲的紐西蘭人艾斯特及由巫裔家庭撫養的大馬人諾萊尼勇敢帶着孩子回到雙溪毛糯麻風病院展開一段尋根之旅。5.39.217.76. y4 c4 L% l% n3 x0 R
在分享書中的麻風病康複者與後代集體被隔離的情感世界之餘,陳彥妮也說,出版《回家》這本書的目的是讓公衆走入麻風病康複者與後代的世界,了解他們的世界,以鼓勵更多麻風後代站出來,勇敢回去尋根。tvb now,tvbnow,bttvb- d5 [+ o0 S- B/ z+ `# I, N' s
“同時也希望能夠讓麻風康複者後代理解父母與他們骨肉分離是逼于無奈的政策所緻,希望他們理解後,能開始釋懷。”
% I/ b& C: ?9 m, u7 F ?! W# K% }公仔箱論壇另一名作者黃義中在書中所言,截至今年7月15日,雙溪毛糯麻風病院隻剩下225名康複者,大部分已進入遲暮之年,一些康複者的最後心願是急于找回孩子或至少見孩子一面。
8 a/ L" T: p' K% z% d: y) s7 P, ^ O《回家》未來一周上架 部分盈餘捐雙溪毛糯麻風病院
) _3 K" R9 X- u: v$ f: L: o5.39.217.76由陳彥妮及黃義忠撰寫的《回家》是部真實感人的口述曆史著作,将在未來的一個星期在大衆書局上架。每本售價45令吉,持有大衆書局會員卡可獲得50%折扣,當作者到學園舉辦分享會時選購可獲得20%折扣,善心人士要捐給學校也可獲得20%折扣。! Z) W! d! }& E; k( u( y# ^
作者将把書本的部分盈餘捐獻給雙溪毛糯麻風病院充作設立社區文物館的基金。
) P3 Y! @" w# M: j' u) W5.39.217.76陳彥妮希望該文物館落實後,除了能保存文件和照片收集,康複者使用過的醫療品及生活上的用品,未來也能具有影音設備,設立一個“我的記憶”角落,隻要人們一按鈕,就可聽到直譯成英語的口述曆史。
1 A' A/ _- h+ r* atvb now,tvbnow,bttvb不過,她也知道文物館計劃需要大筆的基金來完成,因此她希望在文物館落實之前,可以先收集舊照片等資料設立“網上博物館”。
9 G* j7 b- e" ^) X! H( d她将于本月24日(星期六),下午5時30分至6時45分在浮羅新巴刹一樓禮堂舉行《回家》口述曆史分享會。這個分享會由青團運槟州分會主辦,聖心中學校友會、聖心中學家教協會、崇德小學家教協會、浮羅山背藝術協會、浮羅山背福建公會及吾鄉5号民宿畫廊協辦。
- C% @( g. Y- c. `+ u/ ?9 Stvb now,tvbnow,bttvb
8 k2 \ B6 ^8 G6 f( A2 ?公仔箱論壇
3 ?' m v1 d$ N0 ^5.39.217.76相關照片
0 B" U/ {; P% X+ u" Z 公仔箱論壇7 h9 `" o1 ]' i* `7 b
■ 陳彥妮歡迎公衆踴躍出席《回家》口述曆史分享會。 公仔箱論壇+ V( x3 ?# Z. o9 ]) n* u* }2 m& p
tvb now,tvbnow,bttvb: Q5 s6 i$ I5 H2 @' p
■ 雙溪毛糯東院男病樓的的病患。(照片提供:林永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