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政府被社會觀感牽著鼻子走

「政府也不能老拿社會觀感做決策,畢竟台灣是法治社會」,這是昨天經濟日報社論裡的一句話,評論投審會駁回私募基金收購國巨的案子。此案在金融圈引起議論紛紛,的確社會觀感不佳;但專家也指全案依法申請,雖有疑慮但尚無不法,政府的行政裁量權未必服人。所以這篇社論建議,除非將社會觀感化為明確的法律,否則市場參與者將無所遵循。
3 S+ Q! z( w' Z" U! E/ l% d/ M+ P. D 一般民眾對一收購案未必有興趣,但「社會觀感」威力萬鈞,已是有目共睹。不管什麼事件的輿論反應,一旦冠上這四個字,決策者幾乎馬上俯首稱臣,隨著「民意如流水」而漂流。「政府依社會觀感做決策」的現象,已引起越來越多人注意,擔心施政過度討好民意。5.39.217.766 q3 x; r( _2 X& G. \7 P9 x
例如,教育圈裡,老師們一團怒火,因為教育部訂教師工作守則,要求教師待命接聽家長電話;表面看來是關心家長意見,但現今教師專業尊嚴被踩得很低。司法圈裡,社會抗議恐龍法官而促使「法官法」加速立法,但也有法界人士提醒尊重依法判決的底線,不要給法官形成「依民意判決」的不當壓力。其他從健保改革到號稱「庶民經濟」的各種大小政策,無不打著民意的招牌,難怪有人譏諷,社會觀感已成台灣特殊的「行政指導原則」。( J7 c! E+ r& v1 q  G5 p1 w
社會觀感是雙面刃,政府施政順應民意,本來不是壞事。但很多決策應奠基於專業權威判斷,且顧及社會整體發展利益,遇反對意見時須向民眾理性說服,而不是輕易屈服於喊得很大聲的民粹力量。馬政府上台未久即遇上莫拉克風災,當時官員的疏遠反應引致「社會觀感不好」,從此政府猶如被這幾個字套上了緊箍咒。馬總統本人尤其在意,從勸阻大老宴請陳雲林到檢討大法官提名原則,幾乎言必稱社會觀感。風氣所及,行政部門整天忙於蒐集輿情和即時回應,政策搖擺固然以民意為名,現在連行政裁量權過當都拿社會觀感當擋箭牌,這現象不有點危險嗎?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R  U" j% @8 a9 s$ w
凡事被社會觀感牽著鼻子走,如何展現執政者的領導力?馬政府應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4 H5 y* V! Q; c+ y* i" ?

1 `. O( J& c+ |: `- n5.39.217.76                                 【2011/06/24 聯合晚報】
流蜉戀華露,碌碌競朝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