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界寺,位于福建省廈門市南天界山麓,舊稱「醉仙岩」。因山勢如仙人醉倒,故名。岩頂巨石側像一只蹲著的駱駝,故稱「駱駝峰」。醉仙岩始關于明歷四十一年(五八三年),原祀何氏九仙,為道家岩廟。岩下有洞,洞中一泓清泉,清冽甘醇,稱醴泉洞,俗稱「仙洞」,岩後巨石上鐫有「天界」兩字,以示「天仙」自界外降臨。 天界寺 醉仙岩改為佛教道場,始于清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七年),時有岩僧月松和尚,募資營建梵宇殿堂,奉釋迦如來。因每天拂曉要敲鐘一百零八響,聲浪遠播,扣人心弦,人稱「天界曉鐘」,故寺亦名「天界寺」。8 T4 M9 c" Y9 S( ^
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南普陀寺知客僧廣恩法師應聘就任天界寺住持,募集巨資,全面翻修擴建寺宇殿堂寮舍樓房,寺貌煥然一新,抗戰期間,寺宇失修,蔽敗不堪,一九四六年年廣恩和尚門徒傳聲法師繼任住持,再度募資翻修殿堂。 9 ] r" Y6 r$ c! a' o$ ?
天界寺 一九五八年,寺院為部隊借作營房。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部隊撤離,岩寺仍由傳聲法師任住持。一九八五年,由地方政府撥款和海內外緇素人士捐獻巨資,對寺宇殿堂進行全面翻修擴建。大雄寶殿改建為歇山式琉璃瓦的雙層殿閣,殿左新建地藏殿,與右側新修醉仙岩相對稱。東西側擴建淩峰樓和望海樓。此外,山門、圍墻、庭院以至上下山石徑、圍欄、公路等設施,均重新營造。寺中大小佛像以及鐘、鼓等法器也一一添置、刷新,內外煥然一新,莊嚴、宏偉、壯麗,成為廈門島上較具規模的佛教寺院之一。 天界寺 天界寺原有「醴泉洞」、「長嘯洞」、「黃亭」、「曠怡臺」等景觀。醴泉洞洞中有一口水井,人稱「仙井」。黃亭在天界寺後,是清初天界寺住持月松和尚為紀念曾在這裏讀書的名士黃日紀所建。長嘯洞,為臨近絕頂的一個天然岩洞,站在洞口高聲一呼,山鳴谷應,余音不絕。洞壁鐫明萬歷年間平倭諸將題詩,其一曰:「偏師春盡渡澎湖,聖主初分海外符。鼙鼓數聲雷乍發,舳艫百尺浪平鋪。爭傳日下妖氛惡,那管天邊逆旅孤。為道凱歌宜早唱,江南五月有莼鱸。」係江蘇太倉人施德政所作,為明朝抗禦外侮的珍貴史料。
1 \5 } u7 h/ L 岩頂有曠怡臺,在臺上放眼四望,青山碧海,一覽無余。為了便于遊客攀登觀賞,在危崖上加裝了欄桿。以上諸名勝並稱為「仙岩四景」。其中長嘯洞內抗倭將領的詩文崖刻,是廈門市重點保護的歷史文物。現在的天界寺不僅是廈門佛教的重點寺院,也是廈門旅遊的重點景區,來自海內外的十方遊客信眾,絡繹不絕。
8 o* u, s5 l' e公仔箱論壇 現任住持廣聲法師,九十余歲,福建省南安縣人,師從廣恩法師。tvb now,tvbnow,bttvb) c1 g1 T+ d$ H
寺址:福建省廈門市深田路
& M) I$ ]4 k, a8 p% b5 U0 \! Y5.39.217.76 電話:(0592)20315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