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施永青:買樓靠父母 有社會後遺症

中原地產董事施永青近日在am730發表文章說,樓價與購買力脫節的說法,在香港由來已久,但樓價還是升個不停。照道理,樓價如果真與購買力脫節,理應交投減少,價格下調才是,為何這種情況沒有在香港出現? tvb now,tvbnow,bttvb9 _7 j9 |3 H3 U- p/ e' S
公仔箱論壇/ ?( J# a! t+ b- E6 f) P
  或許有人會說,香港的樓價之所以仍能不斷上升,全因仍有大陸客的支持。大陸富起來的人日多,香港人乏購買力,他們可補充。
$ @/ \0 |% q, L7 ~% ^2 ~- W" Z+ t公仔箱論壇- `: x9 ^9 \: e" c/ I1 U
  然而,香港樓並非全是大陸人買的。大陸人買新盤豪宅的多,二手市場上的中小型住宅就少大陸客買。香港的物業,絕大部分仍是香港人自己買的;只是多了大陸客之後,香港人被迫與這批高購買力者競爭,本地的購買力被迫至極限;香港人要買樓,得比前辛苦吧了。 5.39.217.76( \& s3 M& c. o+ _9 N

, O# {. ?( n  o3 |tvb now,tvbnow,bttvb  這種情況,於年輕人來說,尤其嚴重。新一代的年輕人,即使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也只有萬餘元一個月,要積累首期買樓絕不容易。可能由於自知買樓無望,他們連儲蓄的動力也沒有,節制力不足的,可能還要欠信用卡數。
/ R* l! T( [, L
7 {8 X- N# p5 h+ C' J% ~公仔箱論壇  年輕人是社會的動力,樓市亦離不開年輕人的支持。他們結婚生子,樓市才有新生需求。但現在年輕人大都買不起樓,樓市又憑甚麼有這麼多的成交呢?
: p+ V+ k' v$ G2 }) n; t/ k: y
) i9 f+ |$ \* a0 @5.39.217.76  據我向前線的地產代理了解,現時年輕人買樓,大部分都不是憑自己的積蓄去買的,而是靠父母支持的,起碼首期大都是由父母代付的。 公仔箱論壇) H* d0 v- t0 f7 D4 I0 L& W

# f3 e7 G; k: g2 ~- I& [# I  我認識一個朋友,他說他今年可安心退休了,因為他已為三個兒子都買了樓(指付了首期)。這類二十四孝父母,在香港比比皆是。可能正因為香港多這類父母,香港的樓價才有機會升得這麼高。因為,如果父母都不予援手,有部分業主的樓就會賣不出;他們要套現的話,就得調節自己的要價,以適應年輕人的購買力。這樣,香港的樓價就會升得適可而止。
8 }: z4 @4 |* A  @tvb now,tvbnow,bttvb
% }- D! Z9 S* d, r( O6 w9 |! s: u公仔箱論壇  香港富裕家庭的這種行為,正導致社會的貧富懸殊問題禍延第二代,經濟能力差的父母,沒有能力為子女儲首期,他們的子女就很難加入有樓一族。以後他們的入息,有不少的一部分都得用來交租,可自行支配的部分不多。他們的生活就不容易有所改善,更談不上為下一代積累買樓首期。
9 |6 J: c* l' G/ V! X
. G* d$ g$ a5 a, Z5.39.217.76  另一方面,父母條件較好的,就可以一早擁有物業,供滿樓後,就容易有積蓄,將來還可以為下一代着想,造成跨代富貴。他們的後代,就可以有一條畫得較前的起跑線,在競爭時處於優勢位置。 9 \- b3 [* b2 V2 k

+ ~% C1 V6 w* q4 q  有樓一族與沒有樓的人的最大分別是︰有樓的人除了有工作收入外,還有樓宇升值的得益。由於香港的樓價不但反映香港的經濟狀況,而且還能反映日漸提升的內地投資者的能力,所以有樓一族就可以搭上內地經濟增長的順風車。相反,對沒有樓的人來說,甚麼“內地好香港就會好”,可能只是一句空話。 tvb now,tvbnow,bttvb3 B3 P3 I0 H: L8 I0 ~$ j" M

% U, f& x- v5 J3 Z. L; l& w' W公仔箱論壇  現在,這兩類人的差距已愈拉愈闊,釀成社會分化,甚至已有階級仇恨的味道。長此下去,社會可能出現動亂。因此,政府應有政策,令社會上有更多的人都有機會擁有物業,這樣社會才會和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