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康師傅計劃上調桶裝面零售價遭到發改委約談而暫緩。之後康師傅與卡夫均上調了旗下餅幹價格。近日,康師傅部分飲料被指減量10%隱性漲價,同時樂事薯片、伊利飲料、蒙牛酸奶等都縮減了產品分量。(4月24日《京華時報》)
; }# O" {) w E$ Ktvb now,tvbnow,bttvb 聽過“加量不加價”,而康師傅又獨創“減量不減價”。如果不是細心的消費者發現,我們還蒙在鼓裏。之前家樂福、沃爾瑪也曾經爆出標價很低賣價很高的欺詐醜聞,面對這些,我們不得不發問:為何我們的信任總被無情揮霍?tvb now,tvbnow,bttvb( Z5 c) P3 Q5 [2 C& q1 X
無論是“瘦身漲價”,還是一些超市之前的價格欺詐,如此行為帶來的後果只有一個,那就是當事企業或超市的信譽度降低,醜聞對一個企業的戕害,三鹿已經是前車之鑒。對這樣淺顯易懂的道理,康師傅等企業不可能不知道,而沃爾瑪、家樂福等大型超市的管理者也不會缺少這樣的常識。
" i( G# @; _) s5.39.217.76 出于商家逐利本能的衝動,我們或可推測“變相漲價”其中有利益的衝動。而他們又不可能不知道“變相漲價”對其銷售可能產生的影響,因而,我們或可推測出的一個事實是:“變相漲價”的盈利能夠彌補信譽受損損失的利益,甚至還能獲得額外的利益。這當然只是揣測,但這卻是大有可能的,如若不然,這些企業怎麼會玩這樣的貓膩?
5 [# C* }. R$ |4 ktvb now,tvbnow,bttvb 或許我們可以“用腳投票”,但問題是,當前這些企業的不少產品在市場上都是高佔有率,這其實已經形成了一種變相壟斷,如此境況下,大有“除了本店別無分店”的氣勢,你說他們能不有漲價的勇氣與魄力麼?再加上公眾的習慣性選擇,理性上我們或可對這行為批評一番,但很多產品都是自己習慣的,又有多少人不選擇自己的所愛呢?
; _. {8 S$ _" o9 r$ O 當競爭稀缺時,漲價難免變得自娛自樂。但又是誰給了這些企業漲價的勇氣呢?tvb now,tvbnow,bttvb2 S$ | ~: Q; }. ?! x, n" O
(文/龍敏飛 圖/朱慧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