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茶經七之事)引用的49條史料中有17條說到“茗”。茗作茶義其字從草不規範,北宋丁度等編【集韻】時收有諧音的“榠”字代表茶,但“榠”字本義是木梨,一字多物易混,來延用下來。
茶與茗是兩個不同語音體係,茗的語音起源從何而來,待考。
現今漢民族在口語和書面文字表達上有逐漸向“查”cha音和茶字方面統一趨勢,而 “名”音茗字,正在逐漸談出,“茗”字現在只剩書面上的茶義。
中國人發現茶,利用茶的地區,最早在巴蜀和雲貴一帶。但雲貴高原古時地避人稀,茶事記載很少,無從了解,正因為如此,那裡現今還生長著千年古茶樹,最古茶樹齡有2,700年。而古巴蜀地處中原,大江流域,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古茶事記載較多,可資佐證是中國茶文化發源地之一:
1、神農氏又稱炎帝(生於今湖北省北隨州,死葬於茶山之野,今湖南炎陵縣)神農嘗百草發現茶,必然是生長茶樹的地區。
2、商朝時居位在江漢流域的巴人和濮人,是最早早種茶的民族,近人周代,濮人被周歷王戰敗,西遷至雲貴高原。雲南茶葉最早由濮人種植。
3、【禹貢】古荊州時茶葉便作為貢品。
4、載武王伐紂時巴地園有“香茗”,出產茶葉向西周作貢品。
5、歷史地圖載今之四川廣元地區,春秋時出現“苴”(唐音鋤駕切音茶)地方;戰國時在苴地出現“葮明”地名,史載“蜀王別封其弟葮萌於漢中,號苴侯,名其邑曰葭萌 ”。明人考證蜀人謂茶為葭萌,是以茶為地名和人名。
6、秦惠王命司馬錯伐蜀,是在公元316年。清人顧炎武考證“自秦人
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
7、陸羽【茶經,一之源】“巴山陜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茶樹生長到這般粗大須歷千年。從中唐上溯千年,便是春秋戰國時代所生。
以上史料說明今之川雲貴地區是最早生長茶樹,出現飲茶文化的中心地源。
台灣茶是先民由福建省帶來之閩茶品種,早期的製茶技術亦由福建製茶師來台傳授,因此台灣產製包種茶、烏龍茶之技術源自福建。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柯朝氏自福建武夷山引人茶種,種植於燦奐坑(今台北瑞芳地區),相傳為台灣北部植茶之始。
清鹹豐乙卯年(1855年)林鳳池自福建引入青心烏龍茶苗,種植於凍頂山,傳為凍頂茶之起源。
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張氏兄弟由安溪引入純種鐵觀音茶苗,在木柵樟湖山種植成功,相傳為木柵鐵觀音之起源。
茶的種類
不發酵茶類:如綠茶。
部份發酵茶類:白茶、黃茶、青茶
全發酵茶類:如紅茶、黑茶。
基本茶類:綠茶、青茶、白茶、黃茶、紅茶、黑茶。
再加工茶:花茶、緊壓茶、萃取茶、果味茶、寶健藥品茶。
茶的製作過程
1綠茶:茶菁→殺菁→揉捻→乾燥
2白茶:茶菁→委凋→乾燥。
3青茶:茶菁→曬菁(加溫萎凋)→晾菁→搖青(做青)→酵青→炒青→揉捻→復炒→復揉→烘乾。
4黃茶:茶菁→委凋→揉捻→悶黃→乾燥。
5紅茶:茶菁→萎凋→揉捻→發酵→乾燥。
6黑茶:茶菁→殺菁→揉捻→沃堆→乾燥。
花茶:一般用綠茶、烏龍茶或紅茶和香花拼和窨制,利用茶葉的吸附性,使茶葉吸收花香制成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