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鴻震 前民政事務局局長 針對現時樓市炒風熾熱,樓價急升的情況,財爺曾俊華在預算案辯論中推出九招十二式,規管現時新樓盤的銷售。政府推出的九招十二式,在買進和銷售樓宇過程中,確為熾熱的樓市吹了一陣冷風,但始終未能回應市民長遠的住屋需求。目前樓價依然高企,最近於大圍火車站開售的新樓盤,呎價便高達七至九千元,以普通中等收入家庭的入息,似乎是難以負擔。 正視市民置業難問題 安居樂業一直是香港市民的理想,但樓價高企,市民離置業理想愈來愈遠,社會要求政府復建居屋,助市民「上車」的聲音也愈來愈強烈。不過,政府對此建議一直持保留態度,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也指出,政府只有責任令市民「居者有其所」而非「家家有層樓」。 筆者明白,源於「八萬五」政策的陰影,政府對復建居屋的建議一直感到遲疑,生怕歷史重演,如踏入2000年初期一樣,樓市急速下滑,造成大量負資產家庭,令社會不穩。不過,現今的社會環境已完全逆轉,樓價大致上已回復九七年高峰期的水平,高級豪宅的售價更已超越九七的水平。因此,政府有需要因應現時社會及經濟環境,積極考慮有否需要復建居屋的建議。故特首曾蔭權在早前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宣佈於未來五個月諮詢市民對政府資助市民置業的意見,並於十月發表施政報告時公布結果,是一個正確的做法。因為關鍵不在於政府有沒有責任做到「家家有層樓」,而是一批有心置業、以港為家的勤奮香港人,是否深深感覺到無機會「上車」,令他們失望,進而加深社會不和諧的傾向。 筆者認為,今次的諮詢不能只當作為一項新政策的諮詢。事實上,居者有其屋政策已有悠久的歷史,早於八十年代,麥理浩政府便已推行,為大眾欣賞和發展商接受。後期也推出私人參建計劃單位及夾心階層住屋計劃,為一些無能力購買私人樓宇的中下階層,提供一個置業安居的途徑,直至2003年才宣佈無限期停建,這段歷史也需在諮詢過程中被考慮。 適量復建居屋影響應不大 其實,香港市民也不是要求政府大量興建居屋,有能力的市民依然會訴諸私人物業市場,居屋則只是滿足一群既不合乎資格,又未能負擔私人樓宇樓價的市民之住屋需求。在考慮興建居屋時,只要能取得平衡,對私樓市場的影響有過往香港歷史可作參考。政府也不必介懷政策朝令夕改的批評,政府因應社會的環境和情況檢討或改變政策,是正常的做法,才是回應社會的訴求和發展。香港精神一向是應做就去做。 另外,現時樓市過熱,外來資金的擁入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在香港的投資移民政策下,不少內地人士透過一條龍中介服務選擇投資香港樓市作為移民的途徑,結果間接炒熱香港樓市,令樓價急升。因此,政府在檢討和向市民諮詢房屋政策時,除了關注市民的房屋需要,小心考慮復建居屋的政策外,其他影響房屋的政策,如上述的投資移民政策,可作全盤的考慮。例如在投資移民的政策上,可剔除住宅投資,其他工商業和基建項目則可繼續受理。 置業安居始終是普羅大眾的訴求,對香港長期安定有深遠影響,政府必須審慎處理房屋政策,並因應社會環境作適當的調整,否則容易引起社會不滿,激發社會的不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