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內湖線是機電失靈還是行政失靈?

被譏為「混血列車」的台北捷運內湖線通車以來,狀況不斷,時而人潮擠爆,時而斷電故障,旅客怨聲載道。對照去年通車的高雄捷運,因乏人問津,實際載客量僅及設計運量的四分之一而嚴重虧損,南北捷運一冷一熱的反差對照,何其諷刺? 內湖線之所以招致如此多的議論,是「先天不良」與「後天失調」兩因素併發的結果。所謂「先天不良」,是路線的規劃曾歷經十三年、四任市長的漫長爭論,在地方、中央與民意的歧見中反反覆覆,最後始在馬英九任內拍板。因決策遷延,導致人口密集的內湖遲至今日才開通捷運,不僅造價大幅抬升,人口及運量的估計都可能失準。內湖線規劃運量是每天十五萬人,日前出現的九萬人潮其實還不到目標量的三分之二,問題出在上班尖峰時間的人潮超乎當年想像。 所謂「後天失調」,是內湖線須與早已通車的木柵線接軌,而原木柵線包商「馬特拉」與台北市政府的賠償爭議仍然未善了;內湖線包商「龐巴迪」必須更汰整個木柵線的舊系統與車廂,這也是一大工程。「一線雙系」的整合並不容易,除了花費大筆經費,更需要時日磨合;加以新系統車廂又較原木柵線為狹小,讓民眾有「新不如舊」的印象。 由於營運難度較高,內湖線原應俟測試到足夠穩定的階段,再正式開放通車,以求萬全;或者仿效高捷,以免費試乘方式同步進行測試,至少可減緩責難。孰料,台北市政府在技術問題未全然克服前,即率爾宣布通車,讓滿腔熱情的民眾飽嘗換車、遲到、走軌道的痛苦。尤其,市政府同時又推出幾支捷運通車主題的政績文宣,導致「觀光」性質的乘客大量湧至,也加深內湖線的負荷;民眾在想像與身受的差距下,反感當然更強。 以目前「邊通邊改」的情況看,內湖線要達到完全順暢,可能還需要相當時日。這點,了解內湖線誕生坎坷背景的市民,也許不難釋懷;問題在,北市府及捷運局面對質疑時那種消極、遲鈍、語焉不詳的作風,才最教人難以接受。 以機電「混血」與「驗收」的問題為例,由於各界沸沸揚揚,竟驚動監察委員介入調查。監委聽取市府簡報後,才發現這些都是不存在的問題:其一,木柵線的馬特拉系統已經更換完畢,目前運作的就是龐巴迪系統,混血的問題已經解決;其二,依國際慣例,捷運都是先通車、後驗收,等到確認系統運作穩定才付清尾款,期限有時長達三、四年。因此,所謂內湖線「沒驗收、就上路」,根本就是個錯誤的議題。實況如此,市府官員竟說不清楚;在監委眼中,相關官員似乎只有「技術人員的頭腦」,莫名其妙場承擔錯誤,危機處理差到難以置信。 的確如此,如果內湖捷運是因為機電系統頻頻故障,造成民眾受困受阻,那只要和廠商協力找出問題所在,即可設法解決。但如果問題還出在官員的反應遲緩、粗枝大葉,或者根本不知如何解讀民眾的感受;那麼,這種「行政失靈」,豈不比「機電失靈」更可怕千百倍?這次內湖捷運風波,有些錯誤印象或許是在野黨議員或「外行專家」塑造出來的,但若不是市府正常應對及危機處理上出了問題,怎麼會一路處於挨打的局面? 單純的技術問題若不及時解決,可能惡化為政治問題;事實上,技術問題有時也是行政失效的產物,兩者相互交纏,就更難解決。以內湖線應否降價為例,在捷運的總體營運策略下,內湖線憑什麼享受差別待遇?但市政府在政治巨浪下,似乎傾向藉降價換取風波的平息,無異開啟一個政治介入費率的惡例。且不說這對其他路線的市民不公平,「會吵的有糖吃」,大家等著看此一惡例將鼓舞了誰?
THOMAS
請大家給予我支持,你的回覆就是我最好的動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