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道德重整運動 適合由政府推嗎?


9 v+ u+ n$ y+ s" f; l; E, W教育部大張旗鼓地推動了一項「台灣有品」運動,希望藉由推廣品德教育、藝術紮根、終身閱讀、環境永續四項計劃,帶動台灣的「三品」(品德、品質、品味);此外,教育部更彙整出尊重生命、孝親尊長、負責盡職、誠實信用、團隊合作等五項核心價值,又遴選了單國璽、林懷民、方文山、王力宏、蘇麗文五位「有品人物」,希望作為孩子們學習的樣板。如此這般,一項運動具備了四項計畫、五點價值、模範人物,再加上十二億經費與一干政府官員的參與,這就浩浩蕩蕩啟動了。
+ n, e9 l/ j# m! N; s; E) Gtvb now,tvbnow,bttvb
2 L2 e( g" R/ v* @' b. M' ~! a5.39.217.76對於教育部所楬櫫的價值、票選的人物,我們都完全尊重。但是,一個社會的品德或品味提升,適不適合由政府單位以格律式的計畫去推動、推動之後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我們卻有相當的疑慮。現場記者描述當天的活動,是熱鬧有餘、內涵不足;這不能怪主辦單位弄得華而不實,而該認真反思問題的本質:品德品味的內涵究竟是什麼?這些內涵有沒有辦法靠政府的計畫性操作來提升? tvb now,tvbnow,bttvb7 W! M$ V( {. K* ~- `1 e1 P
5.39.217.762 V/ Z# t1 P+ q# ?0 `4 ?0 Q# {
在一九九七年李登輝總統時代,他也曾經認真提出過「心靈改革」運動。當年的心靈改革運動與今日的有品運動雖然名稱不同,卻有共通的思考邏輯。就客觀環境而言,主事者都是感慨社會風氣不佳,「許多公眾人物表現沒品」,所以才要推動類似的道德重整運動。李登輝是基督徒,自命有相當的道德使命感;他想推動心靈改革並不令人意外。但是鄭瑞城部長一般認為並沒有那麼強的威權性格,竟然也熱中推動類似的運動,就有些出人意表。更何況,當年在李前總統提出心靈改革運動後,鄭部長所積極參與的澄社就曾經撰長文強力反對。為什麼昨非今是,恐怕是部長需要釐清的。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3 c8 n) u: S+ z2 `; h6 C
公仔箱論壇% M' y# p. D' p
我們樂見社會道德提升,卻對於教育部或任何政府推動的道德重整運動有疑慮,當然是有理論根據的。在概念上,一個人的人品養成主要是一個「內塑」的過程,基本上不適合施以外力的強制。外在環境固然對個人品格形塑有影響,但所有的影響,都該在個人心中內化、生根,才能成為個人穩定的品格特質。此外,基於對個人與社會多元的尊重,品格養成也不宜有型範、有體制、有格律。 tvb now,tvbnow,bttvb. ]9 n  x  B0 S, A- l+ O
5.39.217.76/ Q9 @) `2 R& S4 k- m* v" y
若將人格養成過程比喻為作文能力的培育,也許更能闡釋問題的本質。由於作文能力無可名狀、且個人氣質分殊,故國文老師通常只會告訴學生某些句子不適、某些句子是佳句,而不會直接寫下範句,教學生依樣畫葫蘆。學生也很少以模仿哪一位散文大師而成就其文學根基;相反的,要廣讀各家經典名著,再經內化之後,才能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有品」文學格調。 9 Z& p$ V# B* |; @5 w# K
大凡想要以框架外塑方式做道德重整,通常都一無所成。但若要強調多元自主的品格內塑,卻又不是政府機關所擅長的直框直角模式所能竟功。這是十年前自由主義學者反對心靈改革運動的原由之一,其理當然也同樣適用於今日的有品運動。
" L* z0 N  j4 Q5 p5.39.217.76正由於品格養成著重多元、內塑、自省,任何政府所主辦的「有品人物」或「親善大使」選拔、表揚,就顯得格外突兀。單國璽主教與林懷民先生早就是社會大眾景儀的對象,不論有沒有政府多此一舉的「人物選拔」,其實意義不大。至於個人要如何將對這些景仰對象的觀察,內塑為自身行為的改變,政府也無處著力。此外,導正社會品格很重要的一環,就是要對「沒品」表現的批判。但政府單位既是人民公僕組成,概念上也根本不適宜批評哪些公眾人物「沒品」。凡此種種,都顯示民主時代政府並不適合扮演「作之親、作之師」的父權角色。
' D9 P/ ?$ w: B5 b) R
, D0 E8 R! p8 b$ O/ ltvb now,tvbnow,bttvb雖然政府官員常愛作秀,胡亂推些活動也經常無疾而終,但是我們也不應小看這次的有品運動。萬一將來十二年國教真的要採計國中在校成績,而成績之中又包含了德智體群等各項,那麼這個日前被譏為「內涵不足」的有品運動,就極有可能變成扭曲教育的另一劑毒藥。搭上「有品」列車的大官們,不可不慎啊!
4 P, f6 e4 n" U* a" P公仔箱論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