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開放陸資建立在兩岸互惠上

 ,  描述: 【經濟日報╱社論】
第三次江陳會昨天結束,雙方達成擴大定期航班、限期簽署金融合作協議、共同打擊犯罪等共識,並發表陸資來台聲明,大幅推進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的進程,活化台灣經濟發展之路,也為馬英九總統的520就職周年施政成績單再添一筆中看也中用的政績,值得給予肯定。但這一切仍只是雛型粗具,實務操作上的難度及變數都多;除了上周我們提示的兩岸金融合作問題,陸資來台更為關鍵;而以現有規劃內容來看,政府的「欲迎還拒」結合了民間的「一廂情願」,讓此一重大政策極可能因供需不合而走樣。
  v3 A: Z% d: }4 n, \公仔箱論壇9 q1 P" D7 I! u
陸資來台的法源是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早在五年前就已修法開放,但受限於兩岸當時無法協商對話、對岸未將台灣列入允許海外投資地區的客觀情勢,行政部門自然也就沒有依法訂立「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辦法」的主觀意願,以致當時僅同意在一定條件下購買房產,且實施多年成果極差,成交案例非常少。直到馬總統上任,全力推動兩岸經貿正常化,加以兩岸互動關係好轉,陸資來台政策才真正動了起來,並在這次江陳會中列入聲明事項,由雙方宣示共同推動,從以往台灣對大陸投資的單行道,實現兩岸間的雙向投資。從經濟全球化、台灣自由化及中國崛起的發展趨勢而言,這是正確的方向,也早就應該面對。
- L" u' N5 a" k) p+ g: v' C$ U8 X公仔箱論壇
$ D2 Z/ K( |) p7 `8 @' T+ Y) k1 ^! Ttvb now,tvbnow,bttvb然而,儘管認清開放陸資的必要性,但各界對陸資來台,卻因為對中國大陸的舊觀未除而陷在傳統的思考盲點裡,進而影響了陸資來台的規範方向。其一是對陸資來台的經濟效益充斥不切實際的幻想;例如認為擁有2兆美元外匯存底的中國大陸,可以為台灣注入資金活水,加上隨著資金而來的人員及生活需求,將可推升股市、房市等各種資產的價格。這很明顯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因為陸資不會是盲目砸錢的笨蛋,即使彼岸基於統戰目的而推動樣板投資,也不可能長久做下去;其投資與否的準據還是回歸台灣的投資價值,而這又成為第二個盲點的所在──產業安全、經濟安全及國家安全。
; b- M9 K1 r8 ]% O; U5.39.217.762 |1 z( \6 f& u
過去反對開放陸資來台的重要主張之一,正是兩岸在政治上的長期敵對意識,會夾帶在大陸來台的資金內,有目的地掐住島內關鍵產業的咽喉,進而形成台灣經濟安全、也是國家安全的威脅,基本上是把每個來台投資的陸資都當成是存有敵意的併購者。這種恐共心理至今未除,也讓政府對陸資來台是欲迎還拒;雖在制度面設計了大陸人民及企業來台投資的許可路徑,但也分別針對財務性投資及策略性投資設下了不同的金額上限,還將以較外人投資嚴格的正面表列方式,分三階段訂立開放陸資的產業類別。這樣的層層安全防護看似嚴密,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資金跨境流動如家常便飯,外資、陸資、台資難解難分,實僅具安撫反對者、安慰自己的作用,卻可能重蹈之前開放無果的覆轍。
% W2 x( \4 y- o. Y7 e) T) r* X6 h6 L) K/ {0 Y
我們要強調的是,中國大陸已非20年前那個經濟封閉的中國大陸;經過改革、開放、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等融入國際社會的歷程,彼岸的經濟發展格局已非昔日的僅圖溫飽,而是已進化到參與、甚至主導全球經濟的遊戲規則;以中國大陸現今的經濟體制現代化程度,或許離此目標還有點遠,但以其經濟規模及成長潛力,卻非遙不可及。因此,台灣面對陸資來台的態度,應是認真回過頭來想一想,在大陸經濟這樣一個宏大的發展格局裡,台灣能吸引陸資來台的元素是什麼?而我們又需要何種陸資來促進台灣經濟再升級?表面上,陸資來台的規範是操之在我,但其能否實現政策意義,卻必然是建立在兩岸互惠之上;只要而不給、供需不合,如何能迸出1+1大於2的燦爛火花?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