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ECFA不只是兩岸課題

 ,  描述: 【經濟日報╱社論】
第三次江陳會進入預備性協商,並訂5月上旬或更早,在南京舉行,討論兩岸金融合作協議、兩岸定期航班、陸資來台及共同打擊犯罪等四項議題。另一值得關注的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也將納入對話,將是兩岸間首次正式討論經合協議,不只關係兩岸經貿往來,也關係到台灣在區域經濟整合趨勢中的浮沉,影響更為深遠,政府的政策論述應聚焦於此,ECFA才走得下去。tvb now,tvbnow,bttvb& ~% d" s/ w; K( K  N

. N+ Z' ^; k! Q+ I1 g7 p; l( p/ E為了推動ECFA,政府近來卯足了勁,透過工商團體、學研機構等,密集向社會強調兩岸簽署ECFA的必要性及迫切性;可是,政策宣導不能驕傲地只從自我出發,變成「我講我的、你講你的」,有溝無通。部分財經首長的政策論述陷入自我意識、用語一成不變,不只無法引發社會共鳴,反而惹來更多質疑,也導致目前的社會討論,將ECFA過度簡化為兩岸終極統一的經濟工具,讓此一議題染上過多的政治色彩,政策還沒開始就被意識形態定型化,未來要說服社會接受,勢將事倍功半。
1 ]2 a* Y- u4 W, Y9 R
; _3 f( M( g! E2 e) C可是,ECFA是重要的、必要的,而且是有時間壓力的,不容政府再以這種形式上的溝通蹉跎,而須正視社會不解ECFA的事實,講清楚、說明白。第一個要講清楚的,即ECFA不只是為兩岸而生,而是台灣貿易自由化的一環,甚至是必要的起步。說得現實一點,當初政府期待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融入全球自由貿易體系、不被邊緣化的希望,已因多邊貿易體系的失能而落空,目前全球流行的是雙邊或複邊自由貿易協定(FTA)。台灣雖也積極洽簽,但成功的是有邦交、經濟規模卻不大的國家;無邦交的中大型經濟體則因憚於大陸態度而對與我簽署FTA冷遇;加以台灣經濟規模不到4,000億美元,出口重於進口,亦無與我簽署的急迫性。在此情況下,台灣不能也無法迴避與大陸經貿關係定位的問題,ECFA正是政府化解台灣此一困境的重要嚐試。) o4 q- b4 u: m; @7 V8 ?, e

( r2 I: i0 h, [  f( x! Wtvb now,tvbnow,bttvb第二個要講清楚的,是ECFA僅屬於架構性協議,即先訂定架構及目標,而非一步到位、立即全面開放市場;這也是目前各國洽簽FTA的主要模式。像大陸與東南亞國協於2002年簽署的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共用了八年、四個階段,才於明年完全實現自由貿易區的目標。因此,從架構協議到自貿區的這個過程,是分階段且依彼此需要而展開的,甚至是可中止的,國際間也不乏這類內含煞車機制的FTA談判案例。
" x& Y7 U4 q' M0 @$ ?公仔箱論壇* e! u: h! W5 t# _6 |" V
第三個要講清楚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時間壓力。ECFA是馬總統提出的政策,不管名稱怎麼改,主要目的是在解決早就該面對的兩岸經貿往來正常化問題;但迫切性是因東協加三的自貿區將在明年成形。由於此區域內的成員經濟規模已與美國相當,彼此關稅減免,勢將降低區外貨品的價格競爭力;因而受影響的不只是台灣當期貿易表現,更在於由此引發的二次產業外移風暴,而以現今生產要素流動之速,政府若不處理,這將很快發生。因此,洽簽ECFA不是馬政府急,而是過去八年沒做的事必須在短期內因應的結果。tvb now,tvbnow,bttvb( e/ ]) ~) e3 a9 T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h  U1 ?7 X: r# q5 z6 @  H% o
因此,政府必須掌握三次江陳會的對話時機,至少先為ECFA的架構及目標,尋求雙方的交集,並由此探討北京對台灣循由ECFA擴展國際空間的底線。日前本報系參訪團拜會中國大陸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時,他已明言兩岸經合協議的名稱可談,甚至對台灣有意加入東協加N自貿區,也釋出都可探討的意向。因此,北京的意向,正可以在談判桌上檢視;相對的,這也是反對ECFA者檢視政府作為的好機會。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