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港澳台] 空談愛國 終致誤國 自由撰稿人 - 周建民

5.39.217.76+ V& C2 w5 Q- V0 t, {, ^
公仔箱論壇2 E$ i' u4 }7 i- U5 h
十一將至,大陸城市紛紛在馬路、廣場升起國旗、掛起標語,微博、微信也是一片紅海,各式各樣愛國歌曲、帖子轉個不停。對比之下,香港人唱起《願榮光歸香港》,在中國網絡上,這個畫面很不和諧,並不愛國。加上尚未完結的修例風波,不少人認為香港人受港英殖民遺害,被通識教育洗腦,愛國主義教育不足。然而,凡事將問題扯到愛國與否,又是不是民族之福?
9 q6 T8 s9 ^8 M9 R, d" ?tvb now,tvbnow,bttv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g7 V7 S( C3 q' G5 e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思考「國家」是甚麼。不少人提出,中國自古以來只有天下觀,而沒有國家觀念,甚至指出中華民族的概念不過是一百多年前才出現。對此,我們不妨將國家理解為一個由清帝國轉型為現代國家過程所產生的組織。事實上,在一次大戰各大帝國崩潰前後,民族國家就被視為一種有效管治,保障疆域內人民的組織。中共創始人之一的陳獨秀就在〈我們究竟應當不應當愛國〉一文指出:「國家不過是人民集合對外抵抗別人壓迫的組織,對內調和人民紛爭的機關。」由此可見,國家是一個應運而生的組織。
  B3 @5 y( M3 ?0 t1 u! Z公仔箱論壇
2 k* V& h8 X% a3 P+ p6 {( Ktvb now,tvbnow,bttvb將個人淹沒於集體之中
) Z# l; p# D6 L% Y5.39.217.76不過,我們不能曲解陳獨秀對國家的理解,甚至過度重視國家作為組織的功能性,他的分析都是基於以人為本的精神。「我們愛的是國家為人民謀幸福的國家,不是人民為國家做犧牲的國家。」由此點出個人與國家的關係。換言之,我們談愛國,就不能忽略個人。不過,個人在中國社會的存在感卻相當低。例如,一些天才表演、社會模範節目,台上的表演者、成功人士談了多年的辛酸、努力後,嘉賓主持總是喜歡將之聯繫到國家,說台上的表演者是中國人的驕傲、社會楷模。一些科技節目,無論是人工智能、晶片,抑或建大橋、起高鐵,到最後都被說成民族光榮,然後全民與有榮焉地歡呼。當然,我們不能抹殺科學家、學者們的努力。不過,人們是否可長期沉醉在這集體亢奮之中?魯迅當年就指出中國人有「合群的愛國的自大」,卻沒有「個人的自大」。即使個人沒有甚麼才能與付出,國家有成就深感榮幸。萬一出了甚麼問題,在一群人之中,自己也沒吃甚麼虧。
+ Y$ c8 w6 t0 y  e8 K5.39.217.76# W1 @* F& V6 S0 A' {
長期活於這種社會,便習慣以國家、民族為本位思考,個人不能各展所長,容易誤判問題。自修例風波後,大陸掀起多次愛國主義網絡運動,最為港人熟悉的一次自然是「我是護旗手」。演員、歌手紛紛張貼國旗,粉絲也不問原因跟帖。修例是甚麼一回事?港人為何上街?則沒去深究。或者索性簡化為外國勢力介入導致。又如日前紅磡站火車出軌,當局還未查明真相,就有網民認為是「黑衫」所為。似乎他們忘記了毛主席「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遺訓。tvb now,tvbnow,bttvb" X" o( S4 P6 _) I8 ^% d

/ g2 T' C0 Z" K, v8 m5.39.217.76此外,習慣了這種思維甚至會令人逃避問題,事後不了了之。假如大家看過國內的民生節目,面對一些小如修路、市政設施維修的問題,受訪者被問到意見時,不少人就突然「食君之祿,擔君之憂」,發表:「不同部門需要時間協調」或「有關部門可能資源不足」的言論。明明是受影響居民,卻又站在為政者的角度,以「顧全大局」心態看問題,擔心萬一事情鬧大了,就會令社會不和諧。如此「憂國憂民」決非愛國者所為,大大小小的問題最終因「愛國」之名而被忽視。
" y! {% H$ u3 O! [% r1 N. c7 p5 P5 y; r公仔箱論壇
" B( @' x" H3 Q0 |7 v* W6 ~愛香港、愛中國本來不矛盾。愛國是發自內心,由個人、社區、城市伸延至國家,是自下而上的感情。命令式、口號式愛國,最終只會脫離群眾與現實。難道做了護旗手,發出「愛國愛港怒吼」,鸚鵡學舌地批判地產商就可解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即使有愛國的初心,最終只會誤國殃民。
8 X5 @+ Q' U* R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 A+ M* U* w" d
周建民
! A, N% w9 u3 r+ H" Z自由撰稿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