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 f1 M+ D/ o) J
5 V! _# N6 m9 d/ [' M7 Z1 l# v7 n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我是記者‧我的六四故事》是六四30年之際,最完整、最全面的口述歷史。通過當時在北京、香港、外地的香港記者親身經歷,在鏡頭前以第一身詳細憶述所見的記錄,把1989年4月胡耀邦逝世到6月大軍鎮壓屠殺的過程,從不同方位不同角度重述事實。! Q b! x0 p4 {$ l9 }# t! W3 @
公仔箱論壇/ x% U% q5 Q# o) h" R. H9 `
這當中,梁慧珉在北京軍事博物館附近,先後目睹六次流彈在身邊周圍擦過,距她三尺外的男子中彈慘叫;曾顯華在北京飯店看到人民在路上擋住坦克,之後消失在他的視線範圍;陳潤芝憶述軍人每二、三十分鐘衝出來開槍,每次開十多二十槍;鄧清麟問戒嚴部隊軍官到北京後有沒有看到暴亂,軍官支吾以對。還有是陳慧兒質問一個國家不論多強大,要是不肯認錯不肯道歉,大家不敢會有期望;楊健興指出若是忘記便根本沒有可能追尋真相。現場目擊,親身面對,第一手的歷史記錄,在這些當年在北京在香港的記者證言之中,重現世界眼前。
* R- t0 Q' H! n2 A5 c6 H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7 d' n6 e ], N6 h2 D/ gtvb now,tvbnow,bttvb30年不是短日子,一個孩子呱呱落地成長到而立之年,就是30載。30年後,人們仍然清晰記着當年發生的一切,哪天哪刻自己做過甚麼見過甚麼,依然歷歷在目,說實在,他們就是一部部活的歷史。30年來,香港從沒有讓它從記憶裏消逝,這是我城的集體回憶。這是香港巿民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要求,沒有放棄,始終縈繞胸臆。就像《我是記者‧我的六四故事》訪問,當年6月3日深夜在北京現場採訪的記者梁家權,親身經歷木樨地近新華門的軍人突然開槍,「霹靂啪啦的開槍」;29年來的六四燭光集會他每次都去,「我怕若忘記這種感覺,我便會沉淪」。梁家權這番話,道出每年六四人們不論身在何處,心裏必會燃起一根白燭,對那年那月身死的一代,送上憶念和敬意的心情。
- n- D1 Y$ ~2 z# m9 E/ Ztvb now,tvbnow,bttvb
; G# W: f7 ]9 O+ G, |時間在人們身邊迅速流逝,可是歷史事件從來沒有隱出我們的記憶。每年4月開始,香港社會人心逐漸激動起伏,想起1989年4月到6月不會忘記的每一天:5月28日全港150萬人大遊行、6月3日晚上開槍後的悲愴與泫然、6月5日和之後自費刊登的譴責屠城聲明裏那個屬於自己的名字。這些在30年間並未淡忘的回憶,今年從大腦記憶再度提取出來,沒有蠶食,未有消褪,畢竟那是已經內化成為自己生命裏一個不可或缺的成份。6 s" J* w, a% |: M5 M
- L& q U1 t) b( O1 L; e+ A" p _
王丹5月20日在社交媒體貼文,談到對台灣傳媒有關六四活動的「意料之中」:當地傳媒對於他參加的紀念六四30周年國際研討會,有的全程追蹤採訪,也有的完全沒有報道。對於當年曾經大力支持民運的傳媒今天出現的變化,他說,不知道這些傳媒人「內心有何想法」。相對於此,香港的《我是記者‧我的六四故事》不但重述六四事實,且是從更廣袤的維度,把香港-北京、1989-2019兩個不同時空並列,比起單是回憶更往前跨出一大步,讓30年前的中國和香港,來到今天人們眼前。這當中的證言與思考,人們把「過去」和「當前」連結,從而指向未來。短短的訪問影片,集合起來成為連串有機組合,引帶出巨大的思考能量。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v1 r: k& e- @/ g, C0 O# Q% C) W
' J- m; F6 p3 p4 d" x% P5.39.217.7630年不忘六四成文明社會典範公仔箱論壇- J( R2 {; v0 u" b- _! X
30年來,香港社會便是在拒絕遺忘的氛圍底下,度過每一年的六四。每一年的六四燭光集會,總會特別留意傍晚六、七點的天后和銅鑼灣地鐵站內人潮:男女老少,神情堅毅,不多言語,默默步出車廂,轉接層層扶手電梯到達地面;之後走向維多利亞公園,隱沒黑衣人海當中,成為如潮燭光之中的一人。這種共同默契與自我承諾,30年來每一年都令人感動。對於巿民而言,六四是他們的個人回憶,每人都有自己的六四悼念,或者是一件事,也許是一個人,興許是一個畫面,30年始終長存心間。近些年來,縱使風雨飄搖,香港社會仍然保有這種可貴特質,成為文明社會的典範。tvb now,tvbnow,bttvb- t# h. a5 z0 }9 l4 I& P
6 S! V' \7 i# b
保持30年的不忘之心絕對不易。劉大任在1989年6月12日的文章〈屠城之後〉寫道:「但我想,不用多久,特別在海外,就會湧現一些人,為這次血腥屠殺,曲曲折折的進行辯護。」他的預見果然一一出現。劉大任說的「曲曲折折辯護」,身處海外的他和香港巿民並不陌生,包括「人口太多,問題複雜」、「不夠成熟,容易被人利用」、「防止全國內戰,經濟崩潰」等。劉大任說,這些「看似老成為國,忍辱負重的說法」,將隨着口徑統一的逐步貫徹、新聞報道強度和廣度淡化、久已習慣的國事健忘症重現,曲曲折折地開拓巿場。劉大任是七十年代第一次保釣參加者、〈保衞釣魚台宣言〉起草人,在北京槍聲響起之後不到一個星期,指出此後人們捍衞記憶時將會面對的挑戰和困難,洞察力可謂尖銳。5.39.217.767 J4 w& D) p# q, N3 N- z+ e
5.39.217.76# J8 r' s+ n! [" v8 k1 ~
對於更多人來說,1989年的一些人和一些事,就像沈從文所說的那樣,「有些過去的事情永遠咬着我的心」。《我是記者‧我的六四故事》令人在六四30年前夕重新省視一己記憶,訪問中的全面歷史回顧,補足了每個人的回憶片段,對六四本質的認識更為充實。6月4日晚上,維多利亞公園足球場人潮如海,燭光如晝,白燭照亮的不但是每一個人的臉龐,更是一顆顆拒絕沉淪的心。5.39.217.76/ `5 ^! {" ~( u% J7 d
/ G+ J& k& T% P, k+ Y# _
安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