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5 K7 @) G- \. gtvb now,tvbnow,bttvb
1 M/ o; |8 L3 B5 Jtvb now,tvbnow,bttvb「民族國家必須要準備放棄對主權的執着(Nation states must today be prepared to give up their sovereignty)。」德國總理默克爾去年底在一個論壇上如是說。
' N% g' |* i) G2 r' M3 ktvb now,tvbnow,bttvb
% g; i, V# H! B" u! M- I+ P; W# `: p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她的發言,在網上引起不少反響,甚至連上世紀的家仇國恨,也統統倒出來相提並論。表面上,默克爾彷佛對歐洲各國「本土主義者」宣佈,民族國家要在某程度上服從比國家更高層次的權力。另一邊廂,有人指斷章取義無限上綱並不公道。事實上,默克爾也同時強調,過程必須經過議會民主的加持,透過締結國際條約進行。當然,在本土主義者的眼中,他們的選擇,就是要捍衞主權自主。在後真相年代,活在不同迴音谷的人對社會現象有差天共地的理解,也是當前世界最嚴重的矛盾。
- E8 Z' i) v; T; R5 G, i1 k公仔箱論壇
, J( ?) ?1 O5 \. {% j: f民族自決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後得到確認,最終寫進聯合國憲章,也是20世紀國際法的核心價值。但假如國際秩序的最終目標是維持世界和平,民族自決是否至高無上的價值呢?探討國際秩序的終極答案,必須從根本的政治哲學問題着手:誰有權管轄一個地方,以及居住在當地的人?tvb now,tvbnow,bttvb: F/ k: C; g4 P& a5 Z* @& @4 c
. r& A2 v1 @5 D" e; p5.39.217.76「透過民主選舉產生的政府」相信這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標準答案。當然,也會有理想主義者相信,像柏拉圖所提倡般的,要讓最有能力為最多人謀取最大福祉的人去獨裁統治。雖然以上提出的兩個答案沒有必然的矛盾,但究竟哪個是手段,哪個是目的,才是問題的真正核心。' N; K/ D6 T, f, d: o; {6 g" n
6 G( ` [3 Y: M9 S# g. ` g
民主往往被過份簡約成「少數服從多數」;對不起,這種解釋雖然最易讓群眾理解,但也令民主淪為民粹。許多人,甚至歐洲人也不知道,歐盟除了是建立在民主代議政制和國際條約,背後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輔助性原則」(Principle of Subsidiarity)。簡而言之,當一件事不能透過個別成員國單獨處理的時候,歐盟才有權整體介入;反過來說,成員國若然可以自行處理的問題,就不應透過歐盟處理。粗略地說,歐盟其實本身也有「權力下放」、「高度自治」的精神,而這一點對於「多國一制」的環境,尤其重要;事實上,在美國聯邦制度,根據第十修正案:「但凡憲法未授予合眾國,或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權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
) Y( P( _# q" K" o- s/ O9 ^# m
: t$ @) x" S8 ]: Y% G% L& j4 ?5.39.217.76權力欠制衡 利益分不均5.39.217.76! s6 J' [% @% y4 x. ~
歷史,是新舊價值交替和矛盾連串而成。當前代表了民族國家主權自決的一方,是新保守主義,而在另一邊嘗試締造新國際秩序和結構的,是這個時代的進步主義。現在的政治光譜,左右兩極的主張自然跟過去的有所不同。假如從更宏觀的視野去看,今天主流無論是左抑或右,其實都是政府的信徒,只不過大家所相信的政府,層次有所不同;今天所謂右翼,用從前的標準來看,只不過是「名右實左」。
: _1 e6 j" t* z7 m# {4 A8 Y/ f! L% i. h! `
政治和經濟共同體的出現,本來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大前提之上。可是當權力與利益掛鈎,權力又未能得到制衡,出現權力集中的情況,難免會令利益分配不均,令維繫共同體的力量瓦解。從這個角度去了解矛盾,便不難發現今天的國際局勢的不穩定,其實說穿了是源於多數人對政治本質的蒙昧。( O2 t X* v1 t/ |1 `
; J$ s% ?: }. t! S1 @9 p5.39.217.76利世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