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擬列評核幼園指標 建議教普通話認識中華文化
$ v/ ]2 ]2 _/ `
7 g4 m- ] ~8 x# l9 f公仔箱論壇8 ]% u/ v5 f4 u
2 ]$ j3 X5 O8 Z0 Y" M教育局昨公布《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下稱新指引),建議加強幼兒品德的培育,並納為評核學校指標之一,但不會列「清單」點算幼童的品德學習成果;另又新增普通話教學,但非屬強制。
( K5 M. r' s. Z) W9 Htvb now,tvbnow,bttvb
+ }( U9 {% R+ {6 D; P( M w, Gtvb now,tvbnow,bttvb教局:無點算清單 觀課評表現+ o8 n% z6 q# C0 h* G
. Y& G o% D5 m( C( J: S% O新指引增加幼兒的品德教育列為其中一項發展指標,包括教育幼兒如何認識自己、建立是非觀念、表達情緒感受,以及與人和洽相處等。教育局舉例,教師可在適合的學習主題中加入品德元素,如於「節日」主題學習尊重和欣賞、於「家庭」主題學習孝順和關懷等;家長也應實踐品德和良好生活習慣作榜樣。tvb now,tvbnow,bttvb$ m" n9 u& j5 B
5.39.217.766 p4 X" }; l0 b2 C
至於如何量化品德教育的成效,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課程發展)吳加聲表示,不會有「清單」點算幼童表現,而是透過觀察學生與教師的接觸。局方又稱,視學人員會通過觀課,評鑑學校教學活動和細節,檢視學校幫助兒童掌握知識、技能與培養正確價值觀和態度的情况,當中包括兒童在品德方面的情况,如禮貌、守規和尊重別人等。
$ A5 y' q9 e( B1 x3 [! b6 P! m
1 C9 b8 x" E R4 J5.39.217.76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湯修齊非常同意增加「品德發展」作為幼兒發展目標之一,更認為應把其列作首要目標。tvb now,tvbnow,bttvb/ d/ Z0 ]8 Y) ?0 i: F
tvb now,tvbnow,bttvb! g4 C" B+ l! H% \
新指引亦建議加入輕鬆的普通話教學,但學校並非一定要教。指引提及,幼兒聆聽和運用普通話的機會日增,教師可以遊戲、唱兒歌的形式,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語境下接觸普通話,以迎合本港現今的語文環境。而語文政策則沿用一向做法,以中文和英文分別作為第一和第二語言。4 ]) Z6 G/ R+ c0 C( ~
7 C& U) Q4 e+ D新指引國民身分認同變中國人身分tvb now,tvbnow,bttvb$ y+ T( S" [( u, y4 P
* e! P! Z& w+ V/ V3 r4 \5.39.217.76新指引也建議學生初步認識中華文化及作為中國人的身分,並尊重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習慣和生活模式。舊有指引也有類似建議,新指引把「中國文化」字眼改為「中華文化」;「國民身分認同」則改為「中國人身分」。《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專責委員會主席許娜娜稱,新指引強調學生認識自己,包括性別、家庭、社會及國家等,從宏觀視角出發,並由孩童角度推展。公仔箱論壇. C9 E6 G1 P; y: q& ?' L. h
" D* U/ i2 o5 Q/ O, F) l7 g教聯會副主席林翠玲稱,很支持將品德納為幼兒發展目標,及從小培養孩子國民身分認同,如「問孩子自己是什麼人(中國人)?是否曾返鄉?」林稱中華文化和品德教育可融合在教學活動中,如藉介紹重視團圓的農曆新年談孝順父母,又說很多幼園已教普通話,如設專門時段,由教師以普通話跟學生分享生活體驗,「我們身為中國人,必須學習普通話,比學英文更重要」。教協表示,會待詳閱有關指引內容後才作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