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港澳台] PISA結果不能看到的階級影響

最近,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公布最新結果,發現香港學生在各科(數學、閱讀、科學)的表現(即分數)相比於與其他參與(OECD)的國家或地區的學生,較少受到家庭背景影響。似乎這結果暗示相對於其他OECD國家或地區,香港的教育制度確實較為公平,或較能負起「均衡」的角色而收窄學生之間教育結果的階級差距。
- _& @$ J% S. g- Z0 v% s公仔箱論壇
) ^* n; ~  D1 @8 n5 _6 q公仔箱論壇入讀名校機會未必均等
( _3 [) a2 x) j% i: y2 B4 g* {! M0 \: q/ `: P. r
想說明的是,一、PISA的數據或結果指出的是,香港學生的PISA分數受家庭背景的影響低於其他OCED國家或地區的學生,而不能解讀為香港教育並沒有受階級的影響;二、更多的階級影響是PISA無法反映出來的。5.39.217.760 D* Y6 S6 g$ `
tvb now,tvbnow,bttvb" x  w# z/ t8 r. c
教育絕對不止於有關學生學業成績的「工具價值」,也是有關發展學生個人質素的「內在價值」。為了方便論述,本文對此目標姑且不談,以下討論,教育將理解為一般社會人士所認為的學生的學業成績,並把教育視為學生達成以下目標的手段:取得(名牌)大學的入學資格,繼而獲得高薪厚職,最後躋身較高的社經地位。階級對學生教育生涯的影響至少有三方面:一、階級影響學生被分配到不同質素學校的機會;二、階級影響學生所獲得學習的質素;三、階級影響學生的教育結果(即學歷)及隨後所得的社經回報。
: X9 T3 A8 x8 d& |& o7 Dtvb now,tvbnow,bttvb
( D" q( ^* x1 z0 z  Z2 o2 K雖然政府提供免費基礎教育,但這並不代表每個適齡學童入讀名校的機會均等,也不代表每個學童入讀名校的機會與其學術能力掛鈎。現時以居住地區的校網為基礎,分派學位予每名學童,父母為了子女能夠入讀名校,選取「名校網」為居住地點,這做法是跟階級而非學生學術能力相關。
. A" W* b+ i3 ~7 M4 S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39.217.765 _! ~& t! x: r
要爭相把子女送進名校就讀,一般家長相信名校的師資、配套環境、學習氣氛對比一般學校較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質素,但PISA結果指出,香港各校學生的學習質素的差異不算太大。這似乎側面反映出可能於香港實施劃一的中央課程下,不同組別(Banding)的學校提供的教育質素差距並不太大。
. }9 L6 \: F+ Y( m5.39.217.76公仔箱論壇' p. X1 ^1 q' v! ?7 u; u6 ~( S# H
如果屬實,這也間接確認一直以來香港所相信的「績效主義」(meritocracy),認為只要學生成績好,無論來自什麼階級背景、來自什麼學校,都能憑學術表現出人頭地。  Z8 T. @1 P: S% T
公仔箱論壇( C, Z" o" g& z# ~. K3 Y* G
假設PISA顯示學生在學術表現及其階級(家庭)背景沒有關係是大致正確,又假設這個情況延續到他們參加公開考試(DSE),而且學生於未來3年的學術能力也沒有很大變化,那麼學生入讀本地大學的機會率應該不受其階級影響,亦即能同樣呈現PISA調查所得的結果方為合理。
  G, C0 N; L/ o+ @tvb now,tvbnow,bttvb
& V, y+ _3 y% v) K5.39.217.76大學教育擴充餘額的競爭
' K" ^+ ?2 J6 j0 G$ M3 B5.39.217.76
5 |7 [9 `, O2 A$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不過,有研究指出(例如Post 2004),所處階級將會影響學生入讀本地大學的機會率。誠然,早期的研究或已過時。也許香港的教育制度於過去10年已變得更加公平。可是在2013年亦有報道指(https://grassmediaction.wordpress.com/2013/03/03/studentdebt4/),入讀本地大學的機會率仍然與學生的階級(如家庭收入或居住樓宇類別)掛鈎。在此並未計算有(經濟或學術)能力出國,入讀國際知名大學的學生人數。換言之,階級仍然影響學生進入(本地或海外)大學的機會率;而這正有違對PISA成果的解讀。
$ }2 s& I$ C" N0 {. ?, n4 ~公仔箱論壇公仔箱論壇) h- O+ R" B9 l8 Q
進一步而言,現代教育的競爭場域已從中小學延至大專/大學教育。讀大學求的不再只是一個大學學位,而是一個從某個學系、某所大學頒授的大學學位。學生除了要入讀所謂「神科」、「神系」之外,入了大學後更要為自己更亮麗的履歷拚搏,例如參與出國交流計劃(international exchange programmes)或爭取在大公司實習(internships)的機會。能否參與出國交流計劃或獲得到大公司實習的機會,真的與階級影響無關嗎?
$ k  `  Z, G- }
- ^5 P) a  R7 j6 ]tvb now,tvbnow,bttvb階級即使不影響學生的分數表現(如PISA數據暗示),也會影響家長改變學生教育結果與回報的能力。最明顯的影響,可見於學業成績普普通通的學生身上。可以如下設想一個實驗:把學生的階級分成兩組:優勢階級和弱勢階級,學生的成績亦分成兩組,高能力與低能力。一名來自優勢階級的高能力學生,不論階級或能力都可以成功地留在教育制度之中,獲得較高的學歷或較亮麗的大學證書。相反,一名來自弱勢階級的低能力學生,無論階級或能力都會被教育制度較早淘汰,最後獲得較低的學歷。5.39.217.76  }) q7 }8 g/ P" u% r+ N
tvb now,tvbnow,bttvb& {% p- i- r; J9 V4 \
階級在這兩個組別的影響都不夠明顯。最能呈現階級影響的,就是低能力學生的組別——當他們獲得馬馬虎虎的成績,分數不允許他們留在教育制度之時,來自優勢階級的學生,其父母就能以各種方式幫助他們,使他們可以繼續留在教育制度之內,以獲得非只因其學術能力所能達致的學歷,例如優勢階級的父母可以負擔送他們出國讀書,或以經濟支持他們再次嘗試考入大學。
- T* \9 s4 b9 l2 T1 A* ?
$ l& _# I& q/ ~/ i這些優勢階級的父母所採取的策略,均沒有反映學生的學術成績,卻可令學生繼續留在教育制度之內。難怪有學者認為大學教育擴充的餘額,正是讓來自弱勢階級的高能力學生與來自優勢階級的低能力學生之間競爭。這些階級影響,正是PISA結果無法展現出來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