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主寵物親密關係加深 慎防「病態性哀慟」引發心理危機
1 M8 A1 x2 V" v7 N' j( J. q根據行政院農委會2015年最新統計,全台家犬貓數量高達230萬隻,也就是平均每10個台灣民眾,就擁有一隻愛犬或愛貓。一般民眾會因寵物的可愛、具療癒效果而飼養、陪伴,但比較少關注寵物死亡對飼主可能引發的悲傷哀慟反應,精神科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提醒,飼主與寵物的親密關係及依賴性愈來愈深,寵物扮演的角色已不亞於家人或伴侶關係,近來門診收治愈來愈多因寵物過世引發「病態性哀慟」(Pathological grief)的患者,若沒有妥善處理,甚至會造成飼主自殺或心理危機,值得社會大眾重視寵物死亡的課題。
. [4 Y# O0 g$ j$ N/ R
" ?6 r5 E# C5 n! _; Xtvb now,tvbnow,bttvb親眼目睹愛犬安樂死過程 內心受創導致病態性哀慟
3 Q; y, ]6 Y K: x( L公仔箱論壇楊聰財醫師說,日前他收治一名年約35歲的男性患者,因飼養多年的柴犬出車禍全身癱瘓,不得已之下決定將其安樂死,為了陪伴愛犬走完最後一程,男子還隨側見證愛犬接受安樂死。事後男子常無故情緒低落、不自主哭泣,也不願意出門,總是待在家看著愛犬生前拍攝的照片。接著出現失眠、食慾不振等症狀,談及安樂死話題便焦慮憤怒,自認是害死愛犬的劊子手,甚至有試圖自殺的意念,症狀持續長達三個月,整個人暴瘦十公斤、神情憔悴不堪,被家人帶來求診,經確診為「病態性哀慟」合併發生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 G5 I. W9 Z0 i* _- i2 w2 x) X公仔箱論壇
. Y' i2 z* f" h) Q6 x寵物過世壓力指數如親密家族成員死亡 心理諮商合併藥物治療穩定情緒
- K1 A# F/ n! g; G6 P+ o5.39.217.76楊聰財醫師解釋,愛寵過世的變動事件對飼主所造成的壓力指數(Life change unit, LCU)高達63分甚至100分,等級如同親密家族成員或配偶死亡,因此會出現哀慟反應(Grief reaction)。哀慟反應是正常且必經之過程,會因個人差異表現出不同的身心反應,一般常見的反應內容有:情感麻木、難過哭泣、沒有食慾、睡眠障礙、產生退縮行為和罪惡感等等。
! k0 p1 x+ E" [( ^" Z1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0 [* V* Y, D" y" q6 R5.39.217.76一般哀慟反應只要在身邊親友傾聽陪伴、同理支持下,正向面對事實後,大多都能順利度過;但若合併患有PTSD的患者,通常會逃避與創傷有關的刺激,阻礙了哀慟中哀悼過程的進行,無法適應失落後的新環境而使身心失調。所以治療上會採心理諮商方式,處理患者不當的自責情緒及罪惡感,導引其正面思考,同時搭配藥物改善焦慮、失眠症狀,幫助患者穩定心情,待創傷平復後再導入正常的哀慟反應,使其早日恢復原本的生活。tvb now,tvbnow,bttvb* h+ L# z6 h5 q2 l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0 {" {. z1 s, }, H6 k3 c2 @4 J
學習走出失落愛寵悲痛 哀慟反應若病態需儘早求助
: A* @; s0 V0 g0 c8 L* r3 z/ b雖然寵物的陪伴讓人們紓解壓力、帶來快樂,填補心靈上的空虛,與飼主的生活建立起密不可分的關係。但天下無不散的筵席,遭逢等同摯愛家人的寵物過世,學習調適失落情緒也是現代飼主一大重要課題。楊聰財醫師提醒,適當的哀慟反應有助於生者重整與死者的關係,發展出新的角色和自我概念後,能順利從傷痛中走出面對新人生;相反地,如果表現出病態、不正常的哀慟反應,或症狀持續時間太久,都可能引發嚴重的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症,更難從喪寵之痛走出,應儘早向專業醫師求助。5.39.217.76 @3 K3 j" |; }6 }/ Z# r7 `$ X# `" Q4 o. C
5.39.217.76% P" F% ?* h4 h$ b7 J% n2 k; `
% M0 P% L% S) j! \
, N: Q- K2 s2 N$ Q公仔箱論壇, H) r$ K) G1 a( f
% X% M% t% Q4 h' H8 r2 c( ?7 O% Y
8 q6 O( V3 x; s" @- P
6 \/ q1 f- s; }4 D/ W& B2 V% A$ x公仔箱論壇資料來源:
. J2 J! T5 P1 f% i$ f! o; V0 a) m健康 記者王晨霈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