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汽車「路上稱王」局面: s! e+ W& o6 z+ a* |+ M6 F A
) {7 w3 y7 K0 I5.39.217.76* P; e- D: C4 J; Y- Y" |9 d
以響應環保、推廣綠色生活模式,以及強身健體作為出發點,再加上不少來自亞洲的移民有騎單車習慣,大溫單車客在市內到處走動者所在多有。較早時列治文市單車路發生致命交通事故,一個單車客在車禍中死亡,另2人重傷,令人關注到該市是不是適合以單車作為日常交通工具的城市。要把單車普及為日常交通工具,不止於推廣綠色生活意識,而涉及長遠城市規劃中,有沒有扭轉市內汽車「路上稱王」的霸權局面,進而讓單車及行人也成為道路的「平權使用者」。 + x' U$ V) T$ R/ c5 R( T
' q- N9 A* f% ^$ V( a在一個城市裏,要檢視單車屬於康樂活動還是日常交通工具,當中一項重要指標就是單車使用量。以兩個稱為世界「單車之都」的城市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以及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為例,根據哥本哈根市府數字,該市在2012年有36%在市內上班的人(包括市內居民以及從周邊地區到市內上班者)以單車作為交通工具,到了2014年增至45%,比開汽車上班者數字(23%)高出一倍;騎單車所需交通時間則減少7%,而且在市內騎單車感到安全的比率高達94%。哥本哈根首條單車徑建於1892年,之後民眾使用單車數字上升。雖然在50年代由於汽車開始普遍,單車使用量一度大跌;在70年代石油危機期間,官民都意識到單車的好處,加上本身有單車基建配套,單車使用量又再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l8 ~ r9 y3 O4 C. y
單車客晉身「平權使用者」tvb now,tvbnow,bttvb! V, i6 y" M) X2 S$ n
& N9 o& C- I' Q5 A- g4 {: Z至於阿姆斯特丹,目前有63%的居民每天使用單車,單車佔市內交通量32%,在市中心高達48%。阿姆斯特丹的單車基建主要始於70年代。背景是在二次大戰後,市民逐漸富起來,汽車數量大增,當時社會共識是單車會逐步減少至最終完全被汽車取代。然而隨著汽車日多,因汽車引致的交通意外不斷上升。在1971年,荷蘭全國的汽車意外導致高達3,300人死亡,當中超過400個是兒童,引起強烈反應,阿姆斯特丹市府遂改變向汽車傾斜的城市規劃策略,大力發展單車基建。過去50年,阿姆斯特丹交通意外死亡人數由每年平均逾100人,大降至15人左右。tvb now,tvbnow,bttvb- K. ~1 B0 R; u$ q8 v' c# g8 Q
" }/ A: a s) _% g2 htvb now,tvbnow,bttvb這兩個「單車之都」的發展過程不盡相同,但有兩個共通處:第一、都由政府通過城市規劃推動單車有自己空間;第二、都經過長年累月持之以恆才打造成功。
: G M6 s, u% Y* ~; S' ~, b, B0 M) j* F$ ?: h
近年綠色生活意識提高,不少城市都著意把單車定位為日常交通工具,但這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別是剛發展起來的中型城市,通常以汽車作為道路規劃的中心點,要在汽車主導的道路系統加上單車基建項目,絕非光在車道兩旁加白線、再噴上單車標誌就可完事。
# w$ g( k1 T0 i. E: T$ W
6 e# o' L1 G, l0 p據ICBC數字,在溫哥華市,汽車和單車碰撞意外中,有15.2%是汽車乘客開門引致,12.6%是汽車右轉時撞及單車,這些意外往往跟路面設計有關,路面狹窄,汽車和單車距離太貼近。要做到在設計上減少意外風險,往往須先從整體布局著手改動,才較能照顧各使用者的實質需要。
- P0 b- M( D4 w6 U& y, C7 e4 @2 z公仔箱論壇5.39.217.76% E* a* e8 o" t7 h B: Z: x" r" U( w
另一問題是資金。增加單車基建,道路投資成本勢必上升。目前在大溫地區,單車毋須繳付牌費和保費,不涉汽油稅,對單車客自是好事,但也代表當局不能從用家身上打主意以挹注費用,那政府須另覓資金。在資源緊絀下,政府即使有規劃單車基建的決心,也要「睇餸食飯」,確保所有道路用家的權利一致之餘,資源配套合適兼且得以持續。關鍵在於要扭轉過去市內汽車一直在「路上稱王」的霸權局面,讓單車及行人終於也可以成為道路的「平權使用者」,那才是終極解決之道。
5 |1 U" f3 U2 R,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