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 七十年代
+ e* n9 o; `7 [ H% l
( W8 E/ s7 f6 r5.39.217.76. Y' ^+ ]8 R0 d7 ?8 F$ y( T c+ X: {
% O, [" e# u( ^# u( R8 o8 a8 ~/ e
1967年左派暴動,促成了香港七十年代的改革。+ F1 O- {% Z# D- W9 v; B
3 @9 X2 c9 J/ i% J【文:田方澤(教育工作關注組)】
8 e, ^9 V- X+ w7 p/ o# i公仔箱論壇tvb now,tvbnow,bttvb! I, \- C/ h6 r5 A6 c5 s
呂大樂的《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曾獲第六屆香港書獎十大優秀好書,說港人對七十年代的想像與現實。這兩年不少評論人也寫過好多的文章去談。只是今日再讀,頗覺感慨。如果六十年代是暴動,八十年代是中英談判,那七十年代又是甚麼?七十年代,似乎是我們以為掌握了香港卻又未能得到的時代。在各種勢力的角力間,我們可以窺見70年代的一點角落。tvb now,tvbnow,bttvb: m2 `9 A) e; z' f/ o5 H/ s
7 _! [7 H+ x! _" F( R5 Z) L9 M tvb now,tvbnow,bttvb [8 Z. ^8 \8 p" _
: c Y4 O) C% v
我們以為掌握了香港:撐過60年代末的動蕩和大批難民湧入,香港重新起步,新總督加強民生政策、經濟日漸起飛、廣東話更加普及。1974年廉政公署成立,是「香港社會走向理性化與進步」的開端。從此香港步入一個新階段。從過往殖民地遠方的工具,變為一個獨立自由的城市。2 c5 E W [* B
8 y# I: D; j, B% [麥里浩總督任內拍板動工興建地下鐵路,是香港大建設的時代。5.39.217.76# F O7 T; R/ D! F0 Y% z
公仔箱論壇$ L0 g z: v5 \5 @! {6 i
新的本土意識與民族主義交纏,包括抵抗殖民者的運動,各種聯席、集結、新陣線,如雨後春筍,紛紛向殖民政府提出要求。市民因不滿各種經濟和社會問題而連環奮起抗爭,一連串的反加價、反失業集會,長沙灣安置區的居民請願、反對拆屋等;但火紅年代中在大學也有連串的「反資反殖」的社會運動,出現認識中國的視野。但學運領袖以外,一般市民只對現實感到各種不滿,因此轉投普及文化中尋找寄託。許冠傑兄弟帶領新的、由小人物諷刺時弊的電影大受歡迎,歡樂今宵、粵語流行曲的普及,也令香港本土的意識日漸滋長,踏上從「中國」邁向「香港」的新時代。tvb now,tvbnow,bttvb5 _0 P" e; N, ^
9 f# |/ v' w! v8 E" D3 q0 O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但在美好的背後,我們甚實也沒有得到香港。在很多人眼中,其實從來沒有「香港」,只有「中國」和「西方」而已。所謂麥理浩時代之美好,香港人卻其實是被動的、被安排的。就算在6、70年代,再生活化的香港足球,也可成為國共雙方發展實力的工具。城市空間的設計,仍為殖民地服務,因經濟發展而摧毀中上環的英式建築;作為旅遊勝地海運大廈,所銷售的貨品有着「中國特色」的俗套,成為西方人眼中的東方購物聖地麥加,然而其高消費卻與本地市民日常生活脫離。 ]+ K# ~+ r- f8 Q
公仔箱論壇" P* B% t& m5 W! _5 C; s
麥理浩是一名外交官,來港前曾任駐越南大使,在冷戰時代,能以更廣闊的眼光看遠東問題。我們以為他在六七暴動後來港,是推動社會改革、紓緩民怨。而原來他的社會改革,是為了與中國談判作準備。在1971年的文件中指出:tvb now,tvbnow,bttvb9 ^2 b# Q! J2 t! y( l* Y
5.39.217.76; q1 Y3 [' O; g+ `! B9 }: n) P6 {
「我們必須在香港設計那些能夠延長市民對政府的信心的政策,以至我們有足夠時間等到中國出現有利於談判的條件」8 Z5 L1 D; I/ n/ z
7 @/ P2 e, A, B! D9 H/ S4 |
又於與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官員討論香港問題時,提及:
( Y# C/ O9 m- ^( A6 }! z: X$ ^; htvb now,tvbnow,bttvb
. U C. Y7 o. G! r「要保證它的狀況將會在各方面均優於中國,以至人民政府在面對吸納香港之前,會有所猶豫。這些目的對我們作為統治權力而想為殖民地所做到的,不謀而合。」
& i! m( L; \& a1 [$ m! C' m5 t; i
: u# T4 e) q9 f4 t) Q6 T! p y
l* `" g/ w! ?# q9 Q公仔箱論壇5.39.217.76/ W! t7 q7 Q+ e. i
所以,整個麥理浩時代,改革與否、如何改革,大多不過是面對中英兩國政府壓力的斡旋。在70年代,殖民政府推動社區運動,甚至有意擴大立法局作低度的政治改革,然而最終,呂大樂為麥理浩時代下了這麼一個結論: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v0 y4 H! @' c( x! \* g- C
" k1 ?. s8 F2 A3 }4 B2 N2 g
「愈來愈多港人認為香港可以有一條相對地自主的發展路徑,可以通過市民與政府互動而推動香港社會走上自我完善的道路。後來中英雙方開始討論香港的政治前途,港人有如從夢中驚醒過來一樣,赫然發現原來這一條想像為相對地自主的發展路徑,基本上還是受制於更大的政治環境」tvb now,tvbnow,bttvb6 x4 ]& [! C0 ~' t" @$ b
& Z$ I/ ~/ y) x( c) M4 ]; r$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書名《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本意指真實的七十年代與大家浪漫化的、想像中的不同。但今日再看那段,面對殖民者、與宗主國斡旋、因着各種目的提供有限度的改革、新的本土意識崛起與排外、似建立主題卻又對城市的將來無力的歷史,是否又真的有點「似曾相識」?
2 s2 c4 L$ L+ |7 {: R5.39.217.76公仔箱論壇& V" F! K( c* j, P: ?,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