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電/台灣旺報2日發表社評說,國際格局變化起因於大國的縱橫捭闔。冷戰結束後,世界不再處於兩極對立,中美歐三角關係改變,新興經濟體崛起,國際體系更走向多極。近年中國政經影響力逐漸擴大,中國的角色備受凸顯,中歐、中美、歐美皆建構有雙邊戰略對話機制,中美歐的戰略格局邁入重組。 5.39.217.76, W6 v) l- ~, W
tvb now,tvbnow,bttvb4 |7 L- x- \$ E! w9 g/ F
社評說,中美關係因南海島礁問題衝突再起,中歐關係卻史無前例熱絡;中俄融合達到歷史顛峰,歐美則為制裁俄羅斯、貨幣政策或敘利亞內戰問題形成分歧。習近平10月下旬甫風光結束英國的訪程,荷蘭國王伉儷、德國總理、法國總統隨即接踵前訪北京。中國長期耕耘的對歐外交顯現成效,北大西洋兩岸的中國政策則走到了十字路口。
, n& \" _7 G% F, I. a: P& s5.39.217.76' c& ` r( W* e. y2 ]& C
歐洲與美國在種族、文化、歷史上淵遠流長,政治制度、價值觀和自由市場經濟理念相同,配合美國的圍堵中國戰略,似乎天經地義。從1990年代歐美聯手在聯合國提案譴責中國不佳的人權紀錄,至歐盟禁止軍售中國、不承認中國享有市場經濟地位、動輒對中國產品實施反傾銷調查,多半都是屈從美國壓力。
4 }" G, K3 v2 |& F* v公仔箱論壇$ w/ k% y& }: R! }7 q
社評說,本世紀初的911事件,讓美國陷入長時間的境外反恐戰爭,綜合國力大幅衰退,主導歐洲政局的氣勢大不如前。面對棘手的歐債危機、烏克蘭衝突、敘利亞難民等問題,歐洲引以為傲的軟實力(經濟繁榮、善治、人道救援或價值觀)備受考驗。
( K3 c( N1 x" J7 \. f; a公仔箱論壇
$ Q. H+ X( [/ D$ ^5 z5.39.217.76 反觀中國崛起的外溢效應正逐漸顯現,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規畫,獲得沿線國家支持,北京主導成立的亞投行也吸引歐洲大國加入。中國的“十三五”規畫與“一帶一路”對接歐盟出資3150億歐元的“容克投資計劃”,將帶領中歐關係進入嶄新的階段。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q- \) q6 Y. A
tvb now,tvbnow,bttvb& K5 o2 @7 Q+ D. X+ G2 _
習近平與李克強今年來頻訪歐洲,足跡遍及德、法、英、義、荷等主要國家,兩人出訪期間動輒與對方簽署數百至千餘億美元的協議,加劇歐洲國家更為務實的中國政策。2013年之後,英國卡梅倫首相、德國梅克爾總理、法國奧朗德總統等人不再會晤達賴喇嘛,刻意與北京淡化人權、價值觀與涉藏等議題的爭執,即是想抓住中國崛起的歷史機遇,為自身經濟創造新一波的榮景。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3 H3 v' l: r, m5 P/ }: ~. Q7 P- A
) W; o! v; ?4 M0 `
社評說,歐洲國家已不再唯美國馬首是瞻。習近平主政後的中歐(或中俄)關係發展態勢,較中美關係來得更為順暢。9月間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訪問北京時聲稱“讓英國成為中國在西方的最好的夥伴”與習近平訪英宣布啟動雙邊“黃金時代”,成為其他國家共同追求的目標。
. Y$ T4 ~" R8 d( y
a: O& O6 x3 ?# ^tvb now,tvbnow,bttvb習近平訪英期間,德法駐北京大使柯慕賢與顧山聯名投書大陸媒體,強調德法才是中國的戰略夥伴,宣稱兩國對中國政策從未像今日般的緊密協調。德法英爭先恐後籠絡北京,再現中國唐代萬邦來朝的景象。 7 N! g. S5 {# Z1 b& t+ A
tvb now,tvbnow,bttvb2 L) X: T: e4 t8 E+ C3 r/ Q5 x& K
社評說,歐洲國家關切在東亞的經濟利益,對中國軍事崛起的威脅感受不深。就利益爭奪而言,歐盟或不樂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以免波及歐洲的整體利益。
n) e5 U' h8 {4 L% [$ K- m; W/ W
: l( }6 m. N( c" y0 _% A 與其介入中美南海爭端,不如扮演平衡中美的角色,提升歐盟在國際政治舞台的地位。梅克爾日前在北京“山村對話”圓桌會談提到南海問題時,口氣就緩和而保守,僅希望中國能更突出在國際組織的角色。
1 M* R2 [" B. {5 d
! Q. o+ w' @3 o0 j 社評說,英國前外相米勒班曾經用“21世紀無可取代的強權”形容現在的中國,他同時預言大陸在10年內會躍居全球兩強(G2)之一。中歐關係熱絡不僅可重新詮釋中美歐的新戰略三角關係,也有助於建構歐洲期望見到的三強模式(G3)。 8 t* V' m6 @2 ]: b, J
9 I% J' e0 T0 b* U% x X
歐洲國家當下對中國的“叩頭”政策會維持多久,不得而知,終究中歐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的差異甚大,不同的價值觀嚴重影響雙邊對許多問題的看法。梅克爾訪問中國前,北京駐德大使史明德就坦言:中國人對德國的了解多於德國人對中國的了解,許多德國年輕人更關注歐洲與美國事務,少數人對中國人的印象還停留在綁辮子、穿馬褂的年代。
. T8 z3 i5 \3 U3 q: J M
6 I0 s9 Z2 w+ n* T& o& k 社評說,史明德的說法絕非以偏概全,中歐關係熱絡或可牽動國際格局變化,但北京亦不宜輕忽,經濟誘因不保證永遠是壓倒西方人權與政治價值觀的良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