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中國內地] 攀科學諾獎 中國難易互見

攀科學諾獎 中國難易互見
! Q+ \8 ^1 M' c  t2 g$ S5.39.217.76! d5 G& d% D* W' d6 d4 W1 Z

2 g  B6 M8 x5 C( N. b8 P7 _八十五歲的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榮獲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新中國首位科學家榮獲諾獎,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這對中國科學界是巨大的鼓舞,諾貝爾獎再也不是遙不可及。只要中國繼續堅持科研經費的投入,用最大力度栽培科研人才,並清理學術腐敗,創造更佳的學術環境,相信將有更多的科學家成為諾獎得主。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g+ B- H! q: Q: v- ]  _, P: }- I

5 B$ J, `# q6 j3 i: f公仔箱論壇
中國人有諾貝爾情意結,本土作家莫言幾年前獲得文學獎,贏得一片歡呼,中國內地科學界則未有突破。榮獲諾獎的華人科學家,從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到崔琦、錢永健、高錕,除了楊振寧、李政道獲獎時是中華民國國籍,其他都已加入外籍。也就是說,北京建政六十六年,此前還沒有培養出一位諾獎科學家。

8 q4 e4 Y% S* J$ q/ 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e) a/ g! {. S7 ]1 s( u2 Q5 i
近年來,「衝擊諾貝爾獎」成了中國科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過去二十年,隨着經濟快速增長,中國也大大增加對科研的投入,並且積極引進海外傑出學人。楊振寧教授幾年前就認為,「在中國人的土地上發展出可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我想應該是二十年之內的事」,他還相當樂觀地說,如果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獲獎者還不止一個。

; V& X' p( H' C/ K- A$ D: }5 ?7 q& i4 E4 T! p: \) P
屠呦呦教授以黑馬的姿態榮獲諾獎,這是值得慶賀的,對中國科學界當然也是個巨大的鼓舞,相信將有更多科學家榮獲諾獎。事實上,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研究組較早前先後在《自然》和《科學》雜誌發表了兩篇論文,為研究老年癡呆症發病機理,以及開發高效藥物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礎,被廣泛視為「諾獎級成果」。
tvb now,tvbnow,bttvb3 ]  R0 [3 C: Z+ c

7 M$ g2 Z# ~. T2 x5.39.217.76
也應該看到,屠教授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全球數億人因此獲益。她獲得諾獎,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是其個人和團隊艱苦卓絕努力的結果。一九九五年,中國開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對科研經費投入迅猛增加,但似乎予人「有心栽花花不開」之感。客觀而言,中國真正達到世界一流水準的科研成果仍然不算多。中國自然科學一等獎是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卻曾經連續多屆從缺,這說明研究缺少原始創新,沒有具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大發現。

: I5 c( s$ }+ u0 @5.39.217.765.39.217.761 F# c, X7 o; A
這與學術界腐敗不無關係,科學界內部形成「潛規則」,利用各種弄虛作假的手段,最終實現中飽私囊,貪腐科研經費,連尊貴的院士也捲入腐敗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就因為涉嫌以虛假發票和事項套取科研經費,轉入本人控制公司,先後涉嫌貪污公款兩千多萬元人民幣,已被立案。屠呦呦教授說:「科學研究不是為了爭名爭利!」在科學的道路上,除了個人天賦,還離不開默默耕耘,把冷板凳坐穿。隨着執政黨十八大之後反腐風暴已經席捲到學術領域,相信將有一個更佳的科研環境,為科學家攀登諾獎提供條件。
冷眼旁觀天下事  笑談細看風雲變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