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健康資訊] 醫生,媽媽有抑鬱症嗎?

每次盧伯伯與婆婆到醫生處覆診老人病,總是一起步進診症室,但今天只見到盧婆婆一人,伴在身旁換上是一位中年女士,醫生便暗叫不妙。眼見盧婆婆神色呆滯,在她坐下後,醫生也就柔聲地問她:「盧先生呢?今天見不到他跟你一起呢?」
, a, y; {: @$ A公仔箱論壇身旁的女士回答道:「我爸爸一個多月前過身了。」這答案,也是醫生的心中之數。「他在過年其間染上了『流感』,很快便引起肺炎,進了『隔離病房』後,再也出不來了。」女兒盡力平靜地說,眼角同時也瞄了盧婆婆一眼,察看她的反應。2 _1 i0 H& x' Y/ h
想到兩位老人家一起進來的情景不能再見,醫生也感到黯然。醫生繼續問候盧婆婆,婆婆也只是點點頭、反應慢慢的,問題也大都是由身旁的女兒代答:丈夫過身後,這個多月婆婆自是鬱鬱寡言,呆呆滯滯,吃不多、睡不好、有時會靜靜飲泣;以往跟伯伯一起去晨運、飲早茶自也沒去,也沒有像以往般協助照顧孫兒。日前伯伯的白事完成後,婆婆才稍為鬆了點。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w; U4 d& h& ^
醫生囑咐婆婆要好好保重身體,盧婆婆點點頭,帶點苦笑回答說:「醫生,你有心了,也還得多謝你多年來照顧我先生!」醫生安排婆婆一個半月後覆診,並在病歷上記錄清楚,在下次見面時再評估婆婆的情緒與喪親的狀況。
' V4 [7 a7 u2 I" J! S, S, f剛步出診症室,女兒轉頭便回來,問醫生說:「醫生,我實在很擔心媽媽;你看她有『抑鬱症』嗎?」在她提出這問題前,醫生已經在診症中為這問題找資料。醫生再詢問女兒,盧婆婆是否有自殺的念頭,另外是否有明顯的幻覺、幻聽。女兒說沒有察覺到。
- m# [+ V) d0 ]5 ]. H! k3 ~( L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抑鬱反應較強烈
2 Z) N$ `* a( h' C5 n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問題:那到底盧婆婆是否患上「抑鬱症」?醫生只觀察、不治療,又是否恰當?$ F* r' {8 R7 m2 D3 u+ A9 t
分析盧婆婆的病徵,有情緒抑鬱、失去興趣、 食量減少、失眠、減少活動、疲倦、集中力差;時間超過兩個禮拜,而病徵的嚴重程度亦肯定已經影響到其日常生活。若果根據臨床上最常用的指引《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IV,簡稱DSM-IV)來評估,這些病徵符合「重度抑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的條件。5.39.217.76+ m: k. `4 s% t7 ]  X# c
且慢,但盧婆婆現今的狀況,不正是每個人痛失至親,傷心至極的哀傷反應嗎?這不是所有正常人都會有、都應有、都需要的情緒和經歷嗎?DSM IV自然亦有考慮到這特殊情況,把「喪親之痛」(Bereavement)作為特別考慮,將因喪親所引致的抑鬱徵狀視為正常人所會經歷的正常反應,排除將此診斷為「抑鬱發作」的狀況。除非喪親所引起抑鬱病徵過強、過度、過久、有精神失常的跡象,或有強烈的自殺念頭,否則就不應將之當為抑鬱症。
" N- Z6 X5 E4 K! O5.39.217.76醫生回答女兒道:「伯伯的離世對婆婆的打擊實在很大,在這階段她有抑鬱的徵狀也是人之常情。我觀察婆婆的精神情況,沒有明顯的病態出現,因此不屬於抑鬱症。我計劃也就是在這時看緊她些,家人也多點關心她,同時也觀察她的變化,到下次覆診時再評估。」公仔箱論壇! Q/ Q, m  Y) b7 R" P% K
DSM-IV指引是1994年由美國精神科學會所編撰。到了2013年,學會編制了更新版,即DSM-5。那若果以DSM-5中診斷抑鬱症的指引來看盧婆婆的狀況,又會否有所不同呢?
* H" t0 b5 b+ s3 p# P: [' R: s) F: n公仔箱論壇DSM-5診斷抑鬱症的條件,跟上一版大致相同,都是以病者的抑鬱病徵來評估,但跟DSM-IV卻有一項重要差別:第5版取消了因「喪親之痛」作為「排除條件」(Exclusion Criteria)的考慮。即是說,若果以DSM-5來評估喪親者的哀傷抑鬱反應,便很自然完全符合「抑鬱症」的條件!
0 |0 Z9 A: p: B* F& d公仔箱論壇正常喪親之痛4 w& E) F: g7 _) u
用DSM-IV來看,盧婆婆經歷的是正常的喪親之痛,不屬抑鬱症;但以DSM-5來看,卻肯定是抑鬱症無疑。若果盧婆婆是患有抑鬱症,那麼醫生是否應更「認真」、更「主動」去治療她,如為她處方「抗抑鬱」的藥物呢?
# {  B1 Y+ ?2 a6 Q;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問題是,到底是否有強而有力的臨床研究證據,證實以藥物去主動治療每位喪親者都很可能會患上的「抑鬱症」是有用有效?若果以藥物去「醫藥化」正常的哀傷,將之變成抑鬱症,那喪親者還能「正常」地去經歷這個必要之痛,去沉澱、轉化多年的感情以達到新的人生階段嗎?這情況下以藥物治療,喪親者到底會經歷些什麼呢?$ L* D) V6 W- S1 j
不敢想像每位喪親者都要服藥所帶來的後果!對於絕大部分喪親者而言,時間、親人朋友的關懷支持、保重自己以作為對逝者的尊敬,是否都還是自古至今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呢?) n& ]9 q5 x* U
在《救救正常人》Saving Normal一書,作者艾倫.法蘭西斯教授便對DSM-5所引發的問題大表憂慮和憤慨。他是資深美國精神科醫生,是DSM-IV的主要編輯,卻沒有參與新版DSM-5的編訂。在DSM-5編輯推出後,他驚見當中出現極多「過度診斷」問題,最終還是要挺身而出,作為「知情者去對抗失控的精神醫學診斷、大藥廠、和『被醫藥化』的正常生活」(書本的英文副題)。書中自然亦有論及「哀悼被誤當成憂鬱」所產生的大問題。5.39.217.765 b8 O5 y6 `, m4 o8 s5 H% y
行醫有兩大缺失:一、沒有醫治好真正需要治療的病人;二、將無病的正常人變成病人。或許後者更值得現今醫者引以為大戒。8 [' j. X7 H2 n$ T1 Y* S
1

評分次數

  • soforlee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