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電/據報道,2015年高考重慶“文科狀元”劉同學,在成都游玩後原本計劃坐動車返渝,卻遭兩名牌高校爭奪、一方派專車相接,反而耽擱了時間。這一事件,引發熱議。
: C# o8 {8 S1 s& P; @tvb now,tvbnow,bttvb( P# ^8 k- n: ^6 v8 d+ E; B
每年高考成績公布後,“狀元”們往往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也是企業、商家、學校等各方追逐的對象。名校之間“爭搶高考狀元”,表面上看是在拼搶優質生源,但仔細推究,真正看重的還是“狀元”身上較強的符號效應。一所學校錄取的“狀元”越多,似乎意味著這所大學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
& b; P% x5 S. Q8 ztvb now,tvbnow,bttvb公仔箱論壇0 p+ g7 j' M9 j) I$ Z+ b. O
“高考狀元”成為香餑餑,既有人們對學習精英的樸素感情,也跟浮躁、功利等社會心態密切相關。對這一群體的無規則爭搶,其實根源於一種錯位的價值觀、教育觀。“鳥兒一旦系上了黃金,就再也不能展翅高飛”。對高考狀元的過度關注和消費,很可能對其成長帶來消極影響。只有從根本上對勢利的教育觀進行糾偏,社會上對“狀元”進行畸形激勵甚至謬賞的空間才會越來越小,“爭搶高考狀元”等現象才會降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