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反課綱」是在清洗下一代的歷史記憶

每一個遷徙、離散的群體,都承載了這個群體源遠流長的記憶,若試圖將這個記憶一刀割斷,不僅將留下心靈的傷痕,也會不斷復發。以「反黑箱」為名的反一○三課綱運動,最近沸沸揚揚,但它其實卻在強制清洗下一代國民的記憶,讓他們忘卻自己的歷史及現狀之由來。事實上,這場運動的主角,其實是對人生與世界仍十分懵然的青澀高中生,他們才開始接受教育,要如何承擔一場以國家認同、歷史脈絡為核心的論證?由此可見,為政治目的而在幕後遂行操弄者,更顯得用心可鄙。只要回歸歷史,即可明白一○三課綱頂多只能說是一種「糾偏」,將過去完全去中國化的、割掉了與文化母體間精神脈絡的課綱,填補回一些必要的成分,將一些扭曲事實的遮蔽物撤除,讓學生更明白歷史的來龍與去脈;因此,將它指為一個「去台灣化」的教育黑箱,根本是欲加之罪。如果連教科書都可以如此任意醜化,台灣還有自由、真相與文化傳承可言嗎?「一○三歷史課綱」甚至絲毫未更動當年「九五課綱」將台灣史與中國史並立的同心圓史觀,依舊先讀台灣史,再讀中國史及世界史。既然先讀台灣史,又何來「去台灣化」?事實上,微調涉及的部分,都只是將原課綱去脈絡的敘述回復其脈絡,將假中性廓清為真正的中性。例如,將「鄭氏」改為「明鄭」,正是以鄭成功「反清復明」的職志為憑;原來「鄭氏」的稱法,卻是刻意的去脈絡化。又如,「日本統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更是回歸歷史事實與民族感情的敘述。試想,若不是日本「殖民」,我們的祖輩何以要在噍吧哖這類的浴血抵禦中埋骨荒徑,而成今朝無人聞問的孤魂?難道至今仍要奉日本為宗主國?再如,將顏思齊、鄭芝龍列入,也是提醒先人渡海而來的濫觴,它雖不如美國的「五月花號」般光輝,卻是一個不能遺忘的根源。反觀原來的課綱,卻以荷蘭、西班牙占據台灣為主調,卻刻意隱沒了自己先祖的奮鬥。至於羅福星與李友邦等抗日人士入列,更是把台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現代化苦難之間的內在聯繫,重新拭亮罷了。因此,反課綱的學生要求去「日據」而稱「日治」,難道不認為台灣被日本殖民?這次最引人矚目的「中國」改為「中國大陸」,更是無可爭議的直筆。一個社會若不依憲而治,視憲法如無物,則如何落實民主?中華民國憲法至今猶是不折不扣的一中憲法,兩岸主權仍是未曾解決的懸念,若以一種台獨儼然已告功成的史觀去稱對岸為「中國」,豈非自欺欺人?撰寫兩國論的蔡英文都宣稱要依據中華民國憲政架構推動兩岸關係,教科書豈能把台獨當作天然成分灌輸給下一代?令人扼腕的是,為了製造輿論高潮,反課綱運動者竟將課綱根本未提及的「我國最高峰是聖母峰」,當成指控題材,實是用心卑劣。最高峰的問題,當然可以在課堂上探討,讓學生理解地理上與憲政上的不同定義,這不才是教育的目的嗎?微調後歷史課綱,依然完整呈現了國民黨威權統治年代下的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與美麗島事件,公民社會課綱只是不再重複贅述;然而,反課綱運動者卻誣指新課綱「刪除」白色恐怖的史實。這種顛倒黑白的心態,真能誠實教導下一代的歷史真相嗎?指責別人洗腦的人,從某個角度看,自己其實就是一個在進行洗腦的人。如果一○三課綱是洗腦,那麼九五課綱就是洗腦始作俑者。陳水扁當政時,委學者編成一部《海洋教育與教科書用詞檢核計畫》,要求書商改掉教科書中所有「不當用語」,諸如國劇、國畫改成中國劇、中國畫,光復改為「戰後」,孫中山不能稱「國父」,日據改為「日治」,民國十六年改為大正五年,這難道不是「黑箱」,又難道不是「洗腦」?究其實,這波反課綱行動是想藉群眾運動宣揚其台灣民族單一史觀的思想霸權,這種粗暴壓制不同聲音的作法,又豈是在啟蒙下一代?台灣的國家認同矛盾,是一道難解的習題,它不是誰可以否定誰,而需要用時間及寬容來化解彼此的歧異。微調課綱只不過試圖整合一部可為依憑的課程總綱,向下一代解釋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來龍去脈,總不能國家的名字包含了「中國」,「中國」卻在課綱中成了外國。% h( B5 Q+ ?; }0 [1 C  Y' 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