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政策經濟學--陸、港股市狂牛現象解讀

大陸和香港股市近期出現了新一輪的瘋漲,媒體喻之為瘋牛或狂牛。各項經濟指標明明都在下行,其中甚至還存在著不少隱憂,在這樣的情況下,多數公司的盈利前景都不會太好,未來能派發的股息也不會理想,股價理應下跌,但為何股市表現竟與實體經濟脫節,甚至背道而馳、一再瘋漲?這就不妨提一提一個新概念:「政策經濟學」。經濟學從來就有兩套,分別對應著兩種不同的經濟體制。一套叫「市場經濟學」,對應的是市場經濟體制;一套叫「計畫經濟學」,對應的是計畫經濟體制。顧名思義,在前者市場經濟體制中,所有資源的配置,包括價格的決定,概由市場本身力量左右決定;在後者計畫經濟體制中,所有資源的配置,包括價格的決定,概由政府計畫部門決定。在市場經濟體制中,政府並非一無角色。政府的角色主要是:一、輔助性的─輔助市場機能更好地運作;二、矯正性的─矯正市場機能的缺陷;三、提供性的─提供市場本身難以提供卻又為社會所需求的公共產品(公共財)。政府為了能發揮這些角色,就必須通過政策,包括宏觀調控政策及微觀調控政策。但可以看到,在整個經濟運作中,市場基本是主,政府基本是輔,市場及政府,角色要各適其分,不可混淆,更不可倒錯相反。上世紀1990年代,兩種體制並行實驗的冷戰結束,計畫經濟體制宣告失敗,原在此一體制中的中國大陸,率先轉向,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並影響改變了原本在同一體制的一群國家,先後轉進。沒想到,原本萬流歸宗、走向了大一統的經濟體制與經濟學,近年來卻出現了異化,出來了個異類,那就是所謂的「政策經濟學」。一切的緣起從2008年9月談起。9月15日,美國華爾街爆發世紀金融海嘯,一時之間,西方金融市場頓時進入「冰河時期」,危險萬分。西方金融當局為避免再度發生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乃在第一時間採取量化寬鬆(QE)貨幣政策,向市場注入天量資金。很幸運,QE果然有效地遏制住了進一步的金融危機,但只此而已,它並不能進一步讓疲弱的經濟振衰起敝。事實的發展,以及一些經濟學家及經濟機構終於發現,由於若干基本面的結構性的原因,如人口老化及貧富分配惡化,當前全球經濟極可能已進入到所謂的「長期增長停滯」時期。換言之,當前全球實體經濟的疲弱,是因為一些根本性及結構性的因素導致,並非尋常的宏觀調控政策所能改善,包括QE量寬政策。但各國政府似乎已量寬成癮,結果當然是造成了全球資金的氾濫,資金流來流去,就是很少流入實體經濟,只是在幾個資產市場─股、匯、樓、債市中輪流轉來轉去而已。現在講回到陸、港股的這一波瘋牛現象。大陸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也採取了強度甚大的寬鬆政策,導致了長達六年左右的樓市狂漲,相當部分的人因此蓄積了相當的財富能量,但股市漲勢已停,正愁沒有出路。與此同時,實體經濟疲弱,經濟指標持續下行,國際間再度出現中國經濟會硬著陸的唱衰論,影響所及,外資果然有明顯外流趨勢,北京當局決定加以遏制,並對唱衰論迎頭痛擊。於是一方面放寬政策,二方面通過官方媒體唱好股市,果然股價應聲而起,且因民間富餘資金能量蓄積已久,乃蜂擁而入,形勢發展立即吸引了新、老股民一起開戶,股價高升不已,這時原本已撤資或想撤資的海外基金,一看苗頭不對,立即回流加碼……,於是,整個形勢完全扭轉了過來。所有這一切資產市場的變化,全都發生在所有實質經濟並無出現任何明顯變化的期間;這一切,都跟「政策」操作有關,當然也跟大量的流動性有關,而說到底,後者又何嘗不是「政策」操作的結果呢。所以,這不是「市場經濟學」,當然也不是「計畫經濟學」,只能是「政策經濟學」了。
" V: U5 [4 t+ J, ^6 s+ z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