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底,意大利商人羅曼·傑羅諾克在第112屆廣交會上向中國企業“出售或者出租意大利老品牌”,獲得了超出預期的成功:15天展期共接待近800位中國商人,達成各類購買或租賃品牌意向超過100個,“從傢具到服裝、皮包,什麼品牌都有人想要”。 4 d1 S- N' x3 Y1 ^
, T* p5 P- m9 I. R, c+ t* L/ I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品牌饑渴症”——有人這麼形容“中國製造”當下面臨的窘境。在經歷30多年艱苦努力後,中國企業成為全球當之無愧的商貿貨物供應方。但數以萬億美元計的貨物中有相當一部分在離開中國時,只打上“MADE IN CHINA”的標記,卻並沒帶上中國本土企業的品牌。這不僅導致中國企業無法參與利潤更加豐厚的市場行銷環節,也使得“中國製造”在爭奪全球市場競爭高點的過程中受到制約。 + b9 _7 D4 [+ P% |5 [; l; S
; L2 w% |& S" H7 ^4 t公仔箱論壇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企業開始全面“殺入”國際市場時,面對的已經是一個分工明確、體系嚴密、鏈條完整、環環相扣的全球產業體系和佈局。依靠勞動力優勢大批量生產廉價工業製成品,進而為本國提供足夠就業機會,並拉動經濟增長,幾乎是中國企業和“中國製造”的唯一道路。
, Q {6 \# Q4 V! [tvb now,tvbnow,bttvb
: u% r% D5 L5 y$ j2 H5.39.217.76 然而,世易時移。現在的中國,已經是當之無愧的製造大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頭號貿易大國。從國際需求角度出發,中國不僅擁有幾乎所有的工業門類,而且在諸多領域都成為技術領跑者和產業集聚者,中國有能力生產與市場期望相符合、與自身實力相適應的工業製成品;從國內生產角度出發,隨著勞動力成本攀升、國內制度環境完善和配套加工鏈條齊備,低質低價的中低端產品越來越難以形成規模利潤、越來越不能支撐代工產業模式,這是無法回避的嚴峻現實。 5.39.217.764 ~, x- E( E: A6 J) k! B! x4 I( b
公仔箱論壇$ b( L. |1 s, j" ]$ m, _6 `0 q, O- M
在這種大背景下,呼喚擁有自主品牌、加快中國品牌建設,將盈利能力從以前的製造環節向流通環節延伸,既符合全球市場對“中國製造”的殷切期盼,也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9 k3 C" ?2 s- _0 p1 T9 U+ q* z0 Q! etvb now,tvbnow,bttvb
! W+ g* s: w& K4 X/ n5.39.217.76 對此,不少中國企業家有著清醒認識。知名家電企業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就曾表示,中國製造“走出去”,更重要的在於打造品牌。她認為,全球化不僅指把產品賣到全球,更要通過技術創新,將良好形象注入品牌內涵,讓品牌走向全球,在全球消費者心中樹立品牌形象,這才是真正的全球化。 0 m/ s- z$ a$ F4 o0 u8 q9 e5 M7 m
( {* g! I5 G" m/ u公仔箱論壇 要想解決當下的“品牌饑渴症”,光靠購買成熟品牌絕非良策。縱觀全球市場,不論是歐洲的奢侈品百年老店、美國的高新科技,還是日本、韓國迅速崛起的家電、汽車等行業,其品牌營造都是自家工匠胼手胝足、披荊斬棘累積而成。打造“中國品牌”也應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在強調科學創新的同時,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心態,對產品品質精益求精,對售後服務熱誠有加,對自律精神恪守不悖。 " p' W3 v$ t r6 B4 O- @# a
; f. o# e. I0 m( U @9 p; g: H
在追求“中國品牌”的道路上,一批中國企業正在奮力趕超。例如,中國本土手機品牌已在全球中高端手機市場穩居一席之地,並正將目標拓展到更高層面:在全球市場上從追趕轉為挑戰蘋果與三星的“統治地位”。這一領域的代表華為方面表示,該公司去年推出的售價超過4000元人民幣的產品,一度在市場賣斷貨,公司此前認為中國手機企業或只能佔據低端市場,但事實表明,中國品牌一樣能佔據全球中高端市場。
, k2 B ]% A0 A7 _9 j5.39.217.76
$ j+ \4 u/ i0 _;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總結經驗可以看出,在塑造品牌的道路上,堅持不懈的技術創新、單個產品的出色表現、市場行銷的成功策略以及時刻不懈的危機意識,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tvb now,tvbnow,bttvb0 M0 a, Y8 ]' ?+ W; J0 l( [1 P+ k
& o; Q; A. V. P& c; b9 p0 L5.39.217.76 當然,人們也必須認識到,“中國品牌”最終是“命運共同體”,在這個層面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它不僅要求企業自主品牌的創新、科技進步,更要求包括品質、售後服務等綜合價值的提升。這需要企業和政府形成合力,政府應對假冒偽劣產品一追到底,對市場惡意行為嚴懲不貸,對市場環境營造一絲不茍,對釋放企業活力加油鼓勁。只有這樣,才能為更多中國品牌植根國際打好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