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大強權在亞投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AIIB)的博弈日趨白熱化。作為G7成員之一、世界最老牌資本主義國及美國的鐵桿盟友英國,表態加入亞投行之後,德、法、義立即宣布跟進,作為亞投行區內大國的韓國與澳洲也已積極表態,日本則陷於天人交戰、忸怩難決的窘境之中。至此,美國卯盡全力,干擾各國加入中國倡建的亞投行的努力可謂全面潰敗,這一役,或許也可能是中美世紀大博弈雙方氣勢消長的關鍵轉捩點。如何觀察解讀這個仍在持續發展中、卻深具大歷史、大戰略涵義的國際現象?不妨從三個角度來分析。首先,是微觀的角度。以英國為首的美國盟友,與其說是義無反顧,不如說是利無反顧地紛紛加入亞投行,自然是因為利之所在,難以抗拒。利,來自於潛在的、龐大的需求。中國推算自2010年至2020年間,亞洲每年基礎設施投資需7,760億美元,而美日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每年僅能提供130億美元新增貸款,換言之,每年存在7,630億美元的資金缺口。初始規模1,000億美元,原則不設上限的亞投行,當然可以從各筆投、融資項目中取得合理的回報,這只是其一。亞投行的會員國當然有更多的機會,在日後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得到輸出技術、承建工程、銷售商品、進行衍生性投資等巨大經濟利益。據了解,中國將在近期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中發布一帶一路實施方案,包括詳細的重大工程項目清單,內容是未來幾年將要簽約、動工的,涉及鐵路、公路、橋樑、能源、資訊、產業園區在內總計數百項的重大工程。可以想見,對一些大國而言,經濟之外,不能不動心的還有政治、外交,甚至軍事、戰略的各種利益。其次,是宏觀的角度。自2008年世紀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全球經濟表現平庸,是一種新常態。一些著名經濟學家如美國前財長桑默斯認為,全球經濟或已進入「長期停滯」時期,增長乏力,長期疲弱,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這又與當前普遍存在於各國的貧富差距惡化及年齡結構老化有關,也因此,各國央行一再採取寬鬆貨幣政策均未見其效。換言之,當前全球經濟最大的難題是需求不足,最大的困擾是資金過剩。在這樣的形勢下,一帶一路所浮現出來龐大的亞洲基礎設施需求,成了全球經濟的新希望。以一帶一路作為載體的亞投行,又如何能不成為各方趨之若鶩的目標。再其次,是更宏觀的角度,那就是所謂「世界島」的概念。亞投行跟一帶一路有關,一帶一路又跟世界島有關,世界島又是什麼?島,當然就是一個四面被水包圍的陸地。世界最大的島因此不是格陵蘭,也不是澳大利亞,而是整塊連在一起的歐、亞、非大陸。這個最早在1902年被英國戰略家麥金德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發表的名詞,100年來只是一個純理論的概念。麥金德指出,地球上的陸地核心,是由亞歐非三大洲組合的「世界島」,古代由於交通運輸條件落後,這片心臟地帶不可能由單一強權控制,無論政權如何擴張,均從未實現;但20世紀初鐵路的出現將改變此一態勢,「當亞歐大陸被密集的鐵路網覆蓋時,一個強大的大陸國家將主宰這片廣袤土地。」麥金德看到只是鐵路,所以他提出的世界島始終只停留在純理論的概念;他也許沒預見到高鐵,但他似乎已隱然看到了一帶一路。100年後的21世紀,時速300公里的高鐵已經出現,由中國倡議主導的陸上及海上絲綢之路也將通過亞投行的積極運作逐步實現。終於,世界島將不再只是個純理論而是一個21世紀的新現實了。這將如何影響及改變未來全球的權力格局呢,自然值得高度關注。這即是《一帶一路政治經濟學》,它正在譜寫新世紀的人類歷史。# }/ x5 Z% x$ R+ k*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