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5-3-22 01:46 PM 編輯 * E# y$ m! d: F
t5 `5 k* l n% c
姚松炎: 三跑的真正成本
& w, ^$ c3 s6 c3 f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 s s5 n& d% J. [4 H- j
2 j1 T; g* n; Z. A* _0 l! l4 j星期二(17日),行政會議通過香港機場第三跑道計劃(下稱「三跑」),填海面積約650公頃,造價估計高達1415億港元,融資方案分為三方面,包括:一、政府停收股息十年,估計約值530億元(未計時間值);二、工程期間向旅客徵收180元建設費,約值500億元;三、機管局發債470億元。6 l+ I( g9 t K4 L9 x% T) ~' V9 ]3 j j
& N3 l7 c2 x1 _# p1 {1 o9 x I7 b. `5.39.217.76一時間大家只集中討論這1400多億元,彷彿「三跑」的成本就只有這1400多億元;而且由於融資方案毋須政府直接出錢,只須用者自付,市民似乎以為可以吃免費午餐,便宜樂貪。
! a, }6 U; V: M( |tvb now,tvbnow,bttvb
1 V) F; N7 s3 p0 p( U+ Y/ V) p. C5.39.217.76其實,「三跑」是一項不折不扣的公私合營項目(PPP),政府實情出錢又出地,機管局則只負責舉債和收費,性質與數碼港項目大同小異,政府不但要包底,還須付出高昂的土地成本、社會成本、環境成本和生態成本,而利益卻屬於機管局,明顯是一項搵市民笨的投資項目。
$ I% i$ R$ K# ]# S" m1 C4 Q/ K( V" R6 k& [' J5 w( c
8 M" Y0 _# m8 y5 E2 [土地社會 成本甚高
& i% [3 U9 ~# @9 i9 C( w! K+ }) t2 D, gtvb now,tvbnow,bttvb
0 u% D+ i* t I g' |* vtvb now,tvbnow,bttvb先計算政府在土地成本上的出資。根據雷鼎鳴教授的社會資助成本估算模型,填海面積650公頃,若以現時該區每呎賣地價格3000元計,即「三跑」的土地總值高達1950億元;換言之,納稅人在「三跑」項目上的土地機會成本支出,已經超過機管局的總建造成本,更加是舉債金額的四倍。根據數碼港的合作協議股權分配模式,政府在「三跑」項目的總承擔金額實為2480億元(1950億元地價與530億元股息),佔項目總經濟成本的74%(2480/﹝1415+ 1950﹞),納稅人才是項目的單一最大股東,卻完全沒有話事權,連獲利權都遭侵吞,真的是可怒也。
/ A- E. g! p; C& o- jtvb now,tvbnow,bttvb公仔箱論壇: [1 l4 s3 f4 t! s
在數碼港項目,即使再過分,政府仍可從業務利潤中分得股息,但今回「三跑」項目竟敢明目張膽,連股息的利益都沒收,納稅人只有出資的份兒,半點回報都沒有,倡議者簡直是祈福黨,無知就騙,明知就搶。5.39.217.76/ W$ i! A* u1 A: o" |! ]
5.39.217.76& l. ]$ \. z. I: k# R( [
即使你能接受土地成本和股息受騙,但當一家擁有壟斷航空權的機構,可以任意增收旅客建設費,不受民意監察,但經濟理論清楚告訴我們,這家擁有壟斷權5.39.217.763 D1 | I4 {: e% S) ^
的機構有極大經濟誘因推高建造成本和營運成本,把機構的財富轉移到私人財團去,實行掏空國庫。有理由相信,「三跑」項目將會不斷超支,市民被迫繳付更多建設費,可說肉隨砧板上。
7 O S' r2 P0 g- t) d* T5 m4 V- V
# }. r A( X. V1 K機管局的融資股權佔不到15%,卻盡取全部盈利,兼且一權獨大,濫收費用,為所欲為。市民的融資股權高佔74%,反而不准分利,對項目無權過問,這是哪門子的投資騙局?1 }6 t9 ]4 M9 P0 m" R
: E }- g" c' z! @6 T& m+ X公仔箱論壇此外,地球之友曾就「三跑」項目進行「社會代價及回報評估」(SROI,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單單計算2012-2061年間的碳排放和噪音影響,其社會成本已經高達1600至6600億港元,還未計算環境成本和生態成本。「三跑」的真正成本其實遠遠不止這1000多億元。5 G9 g+ a4 h( g. \* E/ j5 Q
5.39.217.76, _& }' o, z2 r
然而,政府堅持興建「三跑」的理據,不過兩項:一、預計機場飽和;二、保持競爭優勢。這兩點理據實在無稽,嚴重扭曲經濟邏輯。試問當需求上升,市場是否必須增加供應?一旦未能增加供應,是否意味會失去競爭優勢?譬如以近期的奶粉荒為例,因為境外遊客對本地奶粉的需求急增,按照政府的邏輯,供應商理應馬上多建牧場,增加供應以保持競爭力,避免邊緣化,否則會受淘汰。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0 z T5 ?. Q* Z& ^' c
公仔箱論壇; H* k, q1 h B6 c# I" B
0 U" _$ h8 i; H8 G錯判供需 得不償失
, _* Q2 r/ f2 d2 O公仔箱論壇
/ _! g) L9 U( L4 c; j實情是,幾隻名牌奶粉繼續長期供不應求,經常缺貨,市場的規律就是以價格調節需求。即使供應商不抬價,零售商自會以價格分流;就算零售商也不抬價,必然吸引一群水貨客來爭奪,最終還是透過價格來解決飽和的問題,又怎麼會因為價格給市況推高,而令名牌奶粉失去競爭優勢?相反,愈是名牌,價格愈高,競爭愈有優勢,其他牌子望塵莫及。
* z1 u% m n3 K$ p; M公仔箱論壇
4 p; W8 F; w# `% a$ H2 Q' Z7 W+ j$ `供應商考慮是否增加供應,必先衡量需求增長是否持續,若為短期波動增長,貿然投入大量固定投資增產,一旦需求回落,隨時血本無歸。譬如幾年前一家補習社急速擴張,當時業績彪炳,需求逐年上升,門庭若市,怎料政府突然取消高考,把中五和中七兩次公開試合併為一次文憑試,補習生意馬上減少一半,需求增長錯判,後果堪虞。這例子亦說明,以增加供應來滿足需求也不一定保證優勢。" D" Y+ h+ e! ?) K! Y4 E6 s7 a6 F1 {) `
公仔箱論壇+ T$ E/ }4 X9 t4 r) a1 P
身為老師,這種情況其實清楚不過。譬如有一課程非常受學生歡迎,報名人數遠超供應,若想滿足需求增長,要不然就只好加大班房,或者多加幾班;但如此* _) w/ u2 b K. H
一來,大班教學,難免影響教學質素,若多加幾班,老師神疲力困,效果更差,所以一般只會限額收生,情願拒人於千里之外,亦不想誤人子弟,怎會因為限額收生,影響競爭優勢?相反,若不限制需求增長,不斷增加服務供應,最終導致質素每況愈下,名牌不再,到時就真的給世界淘汰了。
0 ^5 ^4 A% B* L4 A, G0 Vtvb now,tvbnow,bttv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0 | L( J6 ]0 X
香港國際機場本是世界級名牌,但過去幾年因為需求增長,機場又想大小通吃,導致服務質素下降,得不償失。其實,當增加供應的成本過高,大可考慮先以價格分流,與區域機場協作,不但可免大興土木,破壞環境,又可避免進行高風險投資,更可增加即時回報,改善效率,提升質素,有利長遠建構區域分流。5.39.217.76& d# v/ {. _* M( R: K% Z! W7 x8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k# T5 Q6 z) K# ?& M
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人人監機會成員 |